论市场竞争下的大学发展战略(1)(2)
2017-08-20 01:11
导读:一是知识性,强调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基于企业自身创造和吸纳的知识,这种知识包括技能知识(know—how)、人为知识(know—who)这样的缄默知识(taci
一是知识性,强调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基于企业自身创造和吸纳的知识,这种知识包括技能知识(know—how)、人为知识(know—who)这样的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也包括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这样的显在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二是整合性,强调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对这些知识的协调和配置的能力,强调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凸现在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处理、交流、共享的动态过程中。
三是积累性,强调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获取是知识日积月累的结晶,同时它也表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会随着知识新旧的更替而具有生命的周期。
由此可见随着企业的发展进入到知识化的阶段,知识管理成为了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样的企业也被人们贴上了知识型企业的标签。在知识型企业中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成为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直觉经验等缄默知识成为了企业最具战略价值的资源。
大学虽然与企业不完全相同,“从整体上来说,高等教育的材料不同于企业组织、政府部门和许多非赢利性机构。但并非所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实际上,由于其他机构组织以知识、科学和专业为基础,它们与高等教育越来越相似。”[6]因此在面对市场竞争的时候,大学同样需要塑造基于自身知识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以及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7]
大学在获取、构筑、拓展和强化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不同的大学和大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表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基于大学核心竞争力表现形式的不同,大学发展战略的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1.建构管理核心能力
管理包括决策和实施两个方面,因此,大学的管理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和实施能力。大学管理能力的强弱,在决策方面关键表现在高校的领导和管理者的战略眼光、洞察力和风险决策能力等方面;而决策的实施能力关键体现在大学制度建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合理性。基于管理核心能力建构的大学发展战略,就是要不断地提升和凸现大学独特的战略决策的能力,并通过设计大学自身独特的制度和规则体系来实现大学有序的管理和持续的发展能力。客观而言,各个大学所面对的外部竞争环境是大致相同的,但由于各个大学在发现和利用市场和外部环境的能力以及如何配置资源的能力不同,导致了大学发展的不同。因此,大学在管理能力上获取和配置资源的“异质性”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大学获取回报率的高低,也构成了大学在管理能力上的核心能力的强弱,而这种能力实现的前提是大学要有自身特性的资源和能力的持续积累。
2.注重核心知识的创新能力
伯顿·R·克拉克认为“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的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不仅历史上如此,不同的社会也同样如此。”[6]作为传播高深知识而存在的大学,在竞争中获取优势的关键在于拥有多少高深知识,而高深知识的拥有又在于其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大学基于自身创造和吸纳知识的能力。由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获得是基于大学高深知识日积月累的创新,是其长期积累的结晶,这也表明了大学核心竞争力会随着知识新旧的更替而具有生命的周期,因此如何使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可持续性,出路在于大学不断的知识创新。一般而言,知识的创新总是来源于个体,然后个体的创新知识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就形成了个体与他人的知识共享,当这种创新知识为组织所共有,便会使这种知识内化为组织成员的自身知识,成为进一步创新的基础。同时知识共享所形成的隐藏于大学组织成员的知识还必须显形化,使其成为大学知识积累的组成部分。这样通过个体知识创新、个体知识的组织共享、组织知识积累的过程,就使大学的知识积累不断扩大,这个扩大的过程也就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和更新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应当强调,由于知识有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之分,我们应当关注融于经验与技能、信念与价值等方面的个体和组织中的缄默知识,尤其是组织成员个体的缄默知识是建构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因为它常常是个体知识的创新之源。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3.强化市场营销能力
大学市场核心营销能力的建构主要的是表现在获取学校发展的品牌和声誉,提供优质服务,满足社会、家庭和学生消费的需求和偏好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构建大学市场营销能力的稀有资源。其中大学核心竞争力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大学无与伦比的社会声誉和学术声誉。这种品牌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无形资产,它一旦形成就不倚赖于大学的有形资产,而是通过与品牌相对应的产品定位在消费者中形成大学的外在形象。这种品脾形象往往能够吸纳优秀的教师和高素质的学生,而这种吸纳反过来又会强化大学的品牌形象。
四、路径依赖与大学发展战略的调整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它强调的是在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positive feedback system)的系统中,一旦一个制度或规则被系统所采用,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来规范系统的发展与演进,从而导致其不易被其他潜在的、异质的甚至更优的系统所取代。
大学的发展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会在如下的情况下进行调整:一是大学发展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来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技术的变革,这种变革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格局;二是大学发展所依赖的外在环境本身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而大学对环境特点的认识产生了新的变化,或者大学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发生了变化;三是上述两者的结合。无论缘自何种原因,大学必须进行发展的战略调整。而大学发展战略的调整常常会受到大学核心竞争力、管理者和组织文化的影响,从而在这三个方面明显地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1.核心竞争力的刚性特征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刚性特征是依赖于大学核心竞争力所具备的独特性。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是其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从而才使核心竞争力的运用给大学带来了相对于其他高校的竞争优势。而且这种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呈现出自我积累和自我强化的趋势,不仅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而且可能是大学自身难以改变的,因而具有了刚性的特点。
大学发展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的特征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强度是成正比的。刚性强度越强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的特征越明显,反之也就越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强度本身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时间和核心竞争力对大学发展的支持范围。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获取这种核心力的时间越长,也就越能够凸现这种核心力的刚性强度,也就越能够体现它的效应增进程度,从而对大学发展产生更大的规范作用。因此这种增进效应越大,大学改变核心力的难度也就越大,核心力的刚性强度就越强,大学发展战略的调整也就越困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对大学的发展支持的环节和范围越广泛,反映出这种核心力的专业化的程度也越高,改变它的难度越难,其刚性强度也就越强,大学发展战略的调整也就越困难。
如何超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刚性限制,一方面是注重大学内部的核心知识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就是要与其他高校和组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大学和其他高校或组织为了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而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与战略伙伴在知识与产品上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从而创造新的知识或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转移,使学校获得新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新的发展。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2.管理者过去经验的影响
大学发展战略的调整是由学校管理者所确定的。从理论上来讲,大学发展战略的调整总是依赖于变化后的外部环境和大学内部的资源为依据的。但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资源,从来都不是客观的环境和资源,而是人们认识到的环境和资源。大学的管理者正是依赖于他们自己对环境特征及其变化的认识,根据对大学拥有的内在资源的判定来对大学的发展进行战略的定位,来确定大学发展的战略调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的管理者都是自己过去的承继者,摆脱自己的过去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过去积累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限定了高校管理者今天考虑问题的范围和空间;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又制约着他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基于职能背景和过去经验所形成的价值偏好,又影响着他们对不同的大学发展战略的选择。大学管理者的经验背景在大学发展战略的调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超越高校管理者过去经验对大学发展战略调整的限制,就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在制度中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使管理者作出符合大学发展的决策,同时完善大学的治理结构,保持正常的人员流动的体制,使大学在需要进行发展战略调整时,对阻碍发展战略调整的管理者及时的撤换,以保证大学的健康发展。
3.大学文化的组织记忆特征
每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传承,它对大学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大学文化是大学中的组织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这种组织文化常常隐含在组织成员内心的深处和思维模式中,被组织成员有意与无意地接受,并自觉与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大学文化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成功的行为方式以及这种行为方式所体现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它对大学组织成员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体现着大学对自身过去成功发展的一种认识,从而体现出一种组织记忆的特征,以它来教育规范大学的组织成员,实际就是用过去的成功经验来指导大学组织成员的行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大学文化的这种组织记忆特征在一定的程度上呈现出一元化的倾向,它常常排斥与这种主流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大学文化愈强有力,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统一性愈被强调,异质的价值观愈被排斥,从而制约了组织成员的思维方式,限制了组织成员的行为选择,影响大学的发展与调整。
如何超越大学文化的组织记忆特征,就必须构建学习型的组织文化,同时为异质文化的存在提供一定的空间。学习型的组织文化首先应该倡导一种有利于组织成员学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同时它认为大学文化本身就必须是不断学习的产物,大学文化所体现的不仅是大学过去的成功经验,而且是与大学发展战略调整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从而使大学的文化不再仅仅是组织记忆的产物,而是不断学习的产物。
为此,需要我们对基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层级组织进行改造,因为这种等级次序努力防止有价值信息的“泄漏”,寻求有价值信息的“囤积”,而不是“分享”,限制了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学习。同时容忍、甚至鼓励多元异质价值观的存在与发展是大学文化繁荣创新的基础,也是大学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蔡克勇,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其综合效益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卢乃佳,操太圣。中国改革情景中的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现象透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3]毛亚庆。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乏力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2).
大学排名 [4][英〕马克斯·H·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M].王寅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5]项国鹏,汪良军。知识视角的企业核心竞争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3)。
[6][美] 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7]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