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球化的现实境遇与价值选择(1)(2)
2017-08-20 04:40
导读:3.教育独特性的消解 教育全球化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同一性增加,即世界各国和整个人类社会文化、教育的相互融合。只是,这种融合有着浓厚的欧美化倾
3.教育独特性的消解
教育全球化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同一性增加,即世界各国和整个人类社会文化、教育的相互融合。只是,这种融合有着浓厚的欧美化倾向。由于欧美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化,在教育输出上他们就具有了绝对的优势。于是,他们在向他国输送教育时,客观上是为别国提供先进的教育范式;主观上则是将自己特殊的教育价值观确立为全球普遍的教育价值观,强行向世界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制度与方法。其结果正如格林(Andy Green)所言:“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国家教育的基础将不复存在,政府将丧失对教育的控制权,教育有可能失去其公共的和集体的特性。民族国家的教育传统遭到破坏,教育再生产民族文化的空间将受到极大的压缩——因为民族文化将不再被认同。”所以,理论上,教育全球化表现为教育的普遍性,体现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种趋同,但实际上,这种趋同已经变成了某种文化的单向扩张,使教育全球化演变为“教育西方化”或“教育一国化”,甚至“教育美国化”。发生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在文化交流中所处的不对等地位。这种文化交流的不对等,体现在数量上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的文化较多,而发展中国家的反向输出较少;在质量上,发展中国家全盘接受了带有深刻西方文化印痕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及教育模式,而发达国家仅仅接受了一些亚文化的东西,诸如文学、艺术等一些对它们主流文化不会造成任何威胁的内容。所以说,在推进教育全球化的同时,在与国际接轨的时候,我们要警惕西方发达国家以某一种意识形态来统一世界,取消世界各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的企图;应防止将原有好的或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独特性被“化”掉了;出现舍弃本国教育制度精华,而去盲目趋同的舍本逐末做法。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总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教育全球化既是赶超发达国家的大好时机,也是被文化殖民的陷阱。发展中国家在推进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中,应该保持冷静态度,从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的高度来警惕教育全球化所潜藏的文化殖民主义。为此,一方面,我们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并使之本土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使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借助各种形式的教育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全球化视野下教育的价值选择
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并快速融入全球化洪流之中,教育全球化是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结果。如果我们的教育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地“西化”并失去了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教育也就无可逃遁地陷入到一种“新殖民语境”当中。因此,随着教育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们必须以一种自强自信的精神走向世界教育的浪潮之中,在冲突与融合、多元与共生中作出适宜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选择。
1.教育输入与教育输出相结合
对于外来的教育价值与理念,教育的接受有三种不同的态度:认同、抗拒、有选择地吸收。这三种态度分别对应着文化激进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折衷主义。闭关自守会有落后挨打的可能,敞开国门接纳也有被强势文化同化的危险。因此,我们应该在碰撞、冲突中寻求对话、融合,在引进、借鉴中进行批判、排斥,在共同性中寻找差异性,在差异性中寻找共同性。但是,现实的交流与对话中却充斥着霸权与反霸权,殖民与被殖民。总有一方占据优势,另一方不得不屈居下风。实际上,赞成也好,反对也罢,我们的教育都不得不处在一种全球性复杂联结的漩涡中,必然面对诸多的“风险问题”,必然在接受与输出的摆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特色的平衡点。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教育的输出可以分为显性输出和隐性输出两种类型。显性输出往往以武力征服与文化讥讽为手段,采取强制性行为把自己的文化和教育输送给对方。时至今日,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输出已经改变了武力与讥讽的方式而显现出隐性的方式。输出方一方面充分利用WT0条款中“合法”化的教育规则,另一方面伴随着各种“诱人”的强势文化“温和地”进入被输入方的意识形态中,并使得接受方在自愿的心态下予以认同。
很明显,教育冲突与融合的结果常常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现实:一是外来教育征服或代替本土教育;二是外来教育被本土文化折服并融入本土文化,成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三是双方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应该承认,在教育全球化的春风吹到中国大地的初期,盲目的移植和浮躁的确使教育界出现过一段理论的“繁荣”、思想的贫乏和实践的困难。但今天,人们逐渐理智地审视教育的输入和输出,深入地思考西方教育的接受与融合,并明智地提出了“让思想回归故里”、“重视背景研究”、“提高文化自觉”等教育发展之路,为开拓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选择较为合理的视角。
2.文化侵染与和而不同相协调
教育的全球化浪潮闪烁着“普世”的光芒,伴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以势不可挡的雄姿突破了民族、国土、文化、风俗甚至意识形态的疆域频繁地往来于全球范围。对于经济相对落后、文化产业尚不发达的国家来说,既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一个美丽的陷阱。教育全球化的影响像美国的“三片”文化一样播撒着“润物的春雨”,并以浪漫的情怀浸染着教育这块“干涸”的土地。
和而不同的
哲学思想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开放的心态和宽阔的胸怀,昭示着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在应对教育全球化的过程中既要敢于直面各种文化企图,又要在“洪流”中保持学者应有的冷静;既要用理智的心态和开放的文化胸襟接纳和应对西方教育,又不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富人后面喝粥”。“世界既存在于多种多样价值主体的空间之中,平等参与、平等对话才是推进全球联系,达臻全球共生共存的合理走向。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和而不同’的生态精神可能成为构建一个‘和人生物,同则不继’世界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就是说,“一方面应走有容乃大的‘和’的路径,超越国学情结和经验主义,另一方面则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启示,实事求是地对待包括西方在内的比较教育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在霸权与主权的斗争中更好地驾驭自己的航船,才能真正达到“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开”的理想境界。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相统一
教育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扩展,是物化价值的高扬。这种现代的生活节奏和思维惯性使得“科学”成了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普遍根据与前提。“人在物质和技术的压制下已变成只求物质,不求精神;只顾现在,不讲未来;只讲技术合理性,而没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单面人’。”实际上,不少人对西方文化的趋同和“执迷”,正是对西方现代化和西方科学的膜拜。因而,全球化的背景下容易使人缺少形而上价值的理论旨趣,导致一些人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加分析地引进和移植西方的教育理论来倭化和肢解中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因此,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首先应当有一种国际视野,以一种正确和科学的态度迎接全球化的挑战,但同时,必须坚持本土实践,立足我国教育的实际。惟有如此,才能不被物化和功利化的思想侵蚀,才能在强势文化的诱引下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和实践自觉。
中华民族曾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在不同主义与流派接踵而来的百年历史中,我们五千年来积淀的灿烂文化不仅不被世界所重视,而且还在不断地引进和追随中陷入了“湮没”与“失语”的危机。面对风起云涌的全球化,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种普遍心态就是在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的同时,尽力保持自己民族的优势。教育在保留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体现出了中国人拿来主义方式和本土意识的觉醒。但是,中国教育“失语”的原因不仅仅是经济的滞后,更在于文化碰撞中平等对话意识的淡漠和丧失。“拿来主义”应该与“送去主义”相伴而生,中国人不但要善于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还应该创造出有益于人类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国教育要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先进教育之林,摈弃“水土不服”的“学舌”不是目的,终极的目标应该是开拓自己的疆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对话,并在全球价值中增大自己的份额。因此,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学会吸纳、扬弃,学会保留、抵御,而且要有增大民族“份额”的愿望与信心,要不断弘扬我们传统教育中优秀的遗产,凸现中华民族教育价值的独特意蕴和话语风采,在世界教育之林中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王治河。全球化与后现代性[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0.
[2]冯建军。教育理论的“失语”与原创性诉求[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5—71.
[3]鲁洁。应对全球化:提升文化自觉[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27—30.
[4][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52.
[5]Andy Green.Education,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 State.Macmillan Press Ltd.,1997.
[6]王长纯。“和”的哲学与比较教育:兼论西方中心在比较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终结[J].外国教育研究,1998,(6):6—10.
[7]张国清。中心与边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20—2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