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评价的视阈——20世纪美国教育评价研究的发(2)
2017-08-22 01:18
导读:在这个时代,评价者意识到评价技术必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委托人的需求、中心的价值、真实的情况、探究的需要、精确的要求,评价的方法得到了发展
在这个时代,评价者意识到评价技术必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委托人的需求、中心的价值、真实的情况、探究的需要、精确的要求,评价的方法得到了发展,例如,目标游离评价(goal-free evaluation, Scriven,1974,Evers,1980)、支持一对手小组(Adver-sary-advocate teams,Stake & Gjerde,1974)、支持小组(Advocate teams,Reinhard,1972)、元分析(Meta analysis,Glass,1976;Krol,1978)、应答性评价(responsive evaluation,Stake,1975)、自然主义评价(naturalistic evaluation,Guba & Lincoln,1981)等等。此时,更受人青睐的是案例研究(case study),案例分析可以避免破坏其他参与者对潜在事件的透视,它不仅仅作为汇报的方式,更是提供了丰富信息。1980年,12个关心教育评价问题的组织构成了联合委员会,共同发布了文件《教育方案、计划和资料的评价标准》(The standards for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programs,projects and materials),1981由麦格罗·希尔(McGraw-Hill)出版公司出版。
随着联邦政府对教育领域的渗透,评价开始作为政治的行动,评价者以智囊团的方式存在,努力地为相关的政治社区提供信息。克龙巴赫也将评价纳入了政策的领域,认为评价主要是提供信息、思考和决策的材料。20世纪的最后十年,教育评价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领域。不过,专业机构之间的合作虽能很好地用于提升行为和提高评价的质量,实际的评价却很少发生变化;而且,人们需要教导评价者如何获得、尝试、反馈和发展新的评价技术。
四、研究发展的两条路径:反思范式的递进
教育投资体系的变革对评价研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评价研究问题领域的成熟带来了评价理论的演进。第一,评价对象不断得到拓展,从单纯学生成就评定到教学过程的评定,以课程领域为例,从课程目标的评价到整个课程改革方案(如CIPP模式,即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的评价。第二,评价目标从单一到多样,从衡量预期目标的达成,到关注实施过程中的即时目标达成。第三,评价标准多元化,随着对实施过程的重视,实践过程的各种参与者的立场开始被评价者关注,这种参与者的价值渗入影响了评价研究的发展。第四,评价方法的宽容,随着评价对象的拓展、评价目标的多样、评价标准的多元,评价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转换,从单一的测量方法,到关注实践历程的
人类学方法。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对教育目标的攻击、对教育方案实施过程的反思促动了教育评价的发展路向:首先,针对教育目标本身的攻击去除了所谓的客观价值的假象,教育评价的作用从“证明(prove)”走向了“改进(ireprove)”。如1972年,斯克里文提出的目的游离评价(goal-free evaluation,简称GFE)模式,将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他认为一般评价是为了检测“是否能够达成预先存在的目标”,从而忽略了那些积极的非预期的结果。在他看来,评价的原则应该是“有效的结果”而非“目标”,为此评价者必须意识到所有的结果,还要创建一个被评价对象的档案袋。“空白课程”的提出者艾斯特在《教育的想象》一书中提出要以“表现性目标(the expressive objectives)”为标准,进行“启示性评价(illuminative evaluation)”。
其次,为了促进方案的改进,教育评价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以课程领域为例,必须针对课程研制的全面过程采取考察。就将课程实施的背景(context)、过程(process)、成果(product)全部纳入评价的范畴,如20世纪60年代的CIPP方案评价模式、60年代后期应用广泛的评价学习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Evaluation,简称CSE)评价模式等。当我们发现课程评价已经转向“教程的决策”、“关于个体的决策”和“行政的调控”的时候,就不得不意识到课程本身所具有的计划性、目的性与组织性。因此,人类学的方法开始作为评价方法的基础,如“应答式评价(responsive)”、“启示性评价(illuminative)”或“案例研究”等。
再次,由于容纳了相当多的评价对象,也就是说将各种时空的人的价值都纳入其中,为此课程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从“有效”的功利价值到包含了“生命”原则的伦理价值。故此,人们开始关注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价值主体的需求问题。既然如此,在评价的过程中就需要关注到评价者、被评价者各自的价值立场,注意到评价标准和评价对象之间的匹配,关注到评价手段与评价对象的匹配。现代课程评价研究力图在制定评价标准、收集评价资料、采取评价方法上能够兼顾到更多价值取向。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藉着对评价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直到今天为止,这些变革造就了三个具有差异的评价范式(见图1),每个范式都具有自己的目的、偏好的技术、关注的焦点等等。由此,我们便获得了对研究发展的一种沉思:现代化促使我国的教育研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我们的学者不得不一边追赶,一边进行着反思,步伐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交替,踉踉跄跄地前进。研究主题的变化代表了一种景况的转变,以及对研究者自身角色和地位的反思。
图1 课程评价范式图解
参考文献:
[1][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中国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1.119.
[2][美]泰勒。怎样评价学习经验的效用[A].施良方译。瞿葆奎。教育评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65.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理论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56.
[4][美]斯塔弗尔比姆。方案评价的CIPP模式[A].陈玉琨译。瞿葆奎。教育评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98.
[5]黄甫全。当代课程评价的价值准则:文化
哲学的观点 [A].“课程领导与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两岸三地课程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C].2002-10-13.
[6]王文科。课程论[M].中国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8.29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