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女子大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1)(2)

2017-08-22 01:18
导读:二、我国女子大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女子大学有十余所,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多。我国女子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过三次大的发
    二、我国女子大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女子大学有十余所,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多。我国女子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过三次大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全国共有女子院校16所,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2.规模不断扩大。解放前的女子大学规模都普遍较小,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近几年我国女子大学的规模得到较大发展,比如湖南女子大学的规模已达7000多人,中华女子学院的规模也达到5000人,其他女子高校的规模也都在千人至几千人之间。

    3.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不断发展。女子学院发展初期,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十分统一,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现在已基本形成了大专和本科两个层次,普高、成高、职高三种形式,公办、民办、民办公助多种办学体制共存的女子院校格局,初步适应了高等教育多样化和大众化的需要。中华女子学院作为一所女子本科院校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湖南女子大学、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专科层次的学校,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4.女子大学的类型多样。目前,我国女子大学有四种存在形式:一是独立设置的女子高校,如中华女子学院、广东女子职业学院;二是附设于普通高校的二级女子学院,如同济女子学院、大连大学女子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女子学院;三是专修学院等民办教育形式;四是自学助考、成人教育形式。女子大学的类型呈现多样化。

    5.女性特色进一步凸现。女子大学始终将女性特色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法宝,并努力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体现办学特色。事实上,这种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已经收到较好的效果。像中华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大学、华西女子职业学院作为女子院校中的佼佼者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6,女子大学得到社会认可。我国女子大学一直是在争议中发展的,对女子大学存在的价值长期受到人们的质疑。我国女子大学正是在这种压力中存在和发展。女子大学用自己发展的成就回答了人们对它的种种质疑,女子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许多学生和家长已经将接受女子大学的教育作为理想选择。中华女子学院高考报名人数是录取人数的10倍,湖南女子大学的高考报名人数是录取人数的5倍,这反映出社会对女子大学的认可度。

    我们在看到我国女子大学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女子大学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女子大学的数量少,办学层次低。我国真正的女子高校,包括独立女子学院、综合性大学的二级女子学院也只有十余所。其中,独立的本科层次的女子大学,只有中华女子学院一所。女子大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还十分有限。

    第二,办学定位不明确。我国的女子大学基本上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其办学模式、办学思路基本上都是仿效男女混校的做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很好地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随大流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第三,特色不突出。我国的女子大学都以“特色”作为自己的立身之宝。应该说,这种思路是十分正确的。但是,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女子大学的办学特色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对女子大学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不能作出强有力的回答。

    第四,对女子大学存在价值的理论探讨有待更进一步深入。女子大学自诞生之日到现在,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一直受到不少人的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子大学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第五,女子大学的办学条件还欠佳。我国的女子大学基本上都是由各级妇联创办,各级妇联在女子大学的生存和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由于部门办学,导致女子大学的基本投入普遍没有保障,女子大学的办学基本条件不能满足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女子大学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未来,女子大学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办学模式,她将会对女性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进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拓展评价的视阈——20世纪美国教育评价研究的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