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回溯与现实分析(1)(2)

2017-08-22 01:21
导读:(一)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实表现 1.地区不均等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再加上历史基础不同以及国家某些政策的地区差异
    (一)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实表现

    1.地区不均等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再加上历史基础不同以及国家某些政策的地区差异,造成了教育机会的地区不均现象。从基础教育入学机会看,2000年全国实现“双基”的人口覆盖率为85%,其中东部为100%,而西部只有71%;全国小学辍学率为0.9%,其中东部平均为0.25%,西部为1.13%,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4.5倍。从高等教育升学机会看,2003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52%,但北京、上海等地录取率超过70%,而一些落后地区只有30%。从教育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机会看,2001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东部地区的平均值为619元,中部地区为264元,西部地区为282元。如果东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以1为基数,中部地区则为0.43,西部地区为0.46。人均教育经费前3位分别是上海(1160元)、北京(1105元)和天津(722元),后3位分别是贵州(176元)、安徽(197元)和河南(203元)。前3位的平均数是后3位平均数的5.2倍。有关研究表明,随着学历的提高,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2.阶层不均等

教育一直是阶层流动的主要途径。虽然与上世纪以前相比,我国教育的社会选拔和流动功能得到加强,但实现阶层之间教育机会的相对公平还任重道远。有关研究表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2.3%,比1990年减少了5.7个百分点;而一些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方性院校,如唐山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理工学院等院校中2003年农村学生的比例却占到63.3%,高于2001年这一比例7.9个百分点。另据对2000年全国城镇住户调查的统计分析,“服务性工作人员”和“商业工作人员”阶层子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15.3%和13.0%,“办事人员”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居中,为27.5%,而“机关、企事业负责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子女均有将近一半接受过高等教育。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3.性别不均等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不均等还表现在性别之间。据调查,在流失生中,女童比例远远高于男童。2000年10-14岁的学龄儿童辍学率,女童为57.9%,在农村地区女童占60.7%。女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也相对较少。2004年,普通初中和高中在校女生的比例为 47.4%和45.8%,普通高校在校女生的比例为45.7%,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为44.2%和31.4%。由此我们看到,教育层次越高,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少,学业成功的机会也越少。

    4.城乡不均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75%以上。由于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巨大,表现在教育机会上,不平等的状况十分突出。从升学机会看,1986年城市地区小学升初中比率已达100%,但到1999年贵州只达到72.4%,内蒙古75.7%,西藏38.1%;城市初中升高中升学率从1985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55%,而农村升学率则从22%降到19%;2001年甘肃高中升大学比北京本、专科录取分数线要高24-72分。

    (二)我国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可行策略

    我们目前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均现象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现实必然性,由于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势必影响社会公正的实现,并最终阻碍和谐社会的实现,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调整和克服。

    1.针对不同层次,采取差异策略

    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性、群体性差异显著,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教育机会的绝对公平。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加快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步伐,改善弱势群体的不利教育状况。首先,国家应对落后地区和教育不利群体实行“积极性歧视”政策:在政策、经费和师资等方面进行倾斜和补偿,增加落后地区和不利群体的教育机会,提高这些地区和人群的教育水平,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和优势群体的教育差距。其次,在推进教育机会均等过程中实行“梯度策略”:在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地区,着力普及义务教育,实现教育起点的均等;在义务教育已经普及的地区,推进素质教育,使人人都能够接受平等的高质量教育,实现教育过程或效果的均等。这里边又有两层含义:其一,先实现教育机会的地区内均等,然后再实现全国性的机会均等;其二,先实现教育起点的均等,再追求教育过程的均等,最后才是教育结果的均等。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深化制度改革,创新教育体制

    合理的教育制度可以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会加剧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一方面要改革办学体制。基础教育坚持由国家举办,适当吸收社会力量办学;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要积极发挥公民个人、行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国家规范其办学行为,形成多样、有序的教育格局,籍此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形成教育活动的有序竞争。另一方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项教育制度,改变其中不利于教育公平的政策规定和制度安排,形成稳定、协调的教育体制,避免人为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与有序。

    3.增加教育投入,确立经费保障

    要减少教育机会不均现象,需要不断扩大教育供给,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而加大教育投入是扩大教育供给的前提,只有教育经费得到保证并不断增长,才能为教育机会的平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确立经费保障以追求教育机会均等并不是教育领域的“杀富济贫”,而是首先要明确政府对发展教育事业的责任,确保教育财政投入;其次是调整教育经费在不同层次、类别、地区、群体教育之间的分配,逐步向基础教育、老少边穷地区、弱势群体倾斜;其三是完善教育经费筹措制度,形成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4.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

    教育是一项公共产品,应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公平化。而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均,影响了教育机会在地区、城乡、校际之间的平等实现。为此,中央要加强宏观调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其一,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遵循“存量在地区内均衡,增量向薄弱地区倾斜”的政策,首先实现各自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缩小教育资源的校际差异;其次是不同区域间的资源分配要向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弱势教育单位倾斜。其二,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认真执行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有关发展农村教育的战略决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的刚性差异,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实现城市教育向农村教育的“反哺”。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我国女子大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