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稚教育改革的历史启示(1)(2)
2017-08-22 01:23
导读:二、国情+发展+公益——中国幼教改革之思路 中国幼教界一直以改革作为其寻求发展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改革开放20年来,在经历了频繁的方方面面的改革
二、国情+发展+公益——中国幼教改革之思路
中国幼教界一直以改革作为其寻求发展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改革开放20年来,在经历了频繁的方方面面的改革后,我们是否应寻找一下改革的根源所在,即反思一下:我们为了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理由有很多,但我想改革肯定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不是为了变学习苏联为学习美国,而是为强国富民,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就像陶行知、陈鹤琴当年所倡导的幼稚教育中国化运动,其形式虽各有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强种强国,改变落后中国之面貌。直至今天,我们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后,依然不能忘记这个目的。
我们要贯彻这个目的,正视国情是首先要做的事情。对国情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考虑是一切改革的前提条件。其次,当发展日益全球化时,我们应求得自身的稳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教育可以改造民族劣根性,张雪门以及那个年代的许多教育救国论者都认识到这一点,并以此作为他们的改革信条。时至今日,我们须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找寻一条后来居上的自强发展之路,这个发展是超越性的发展,而非跟随性的发展,须是建立在发扬民族优胜性,改造民族劣根性的基础上的理性和自信的选择。最新的东西未必是最适合我们的东西,我们大可不必打着全球化的牌子,盲目追风赶潮,忘却了教育改革之根本目的——强种强国。第三,教育的公益性应是改革追求的目标。等级教育维系了封建等级社会,现代民主化的教育致力于建立民主社会。综观中国近代史上的幼稚教育改革运动,从陶行知的乡村幼稚教育,到陈鹤琴的活教育,无一不是为了挣脱封建等级教育的枷锁,使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改革的成败也最终落实到是否有更多的孩子得益于现代教育。陶行知在燕子矶幼稚园的活动室挂了一副对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很好地体现了幼稚教育公益性思想。当人的物质生产愈发达,精神生产也愈普及,人的受教育权利愈受到尊重,教育的公益性就愈将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因此,我们的改革应以公益性为准绳和终极目标。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从教育救国到科教兴国——历史使命与责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可谓是中国教育家群星璀璨的时代,这些教育家们无一不是抱着教育救国的信念,凭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改造民族、拯救国家的热潮中的。“逝者如斯夫”,但他们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一体的责任心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感却令后来者可歌可泣。幼教界亦不例外。陶行知拿出“与牛大哥睡觉”的精神,亲自创办乡村幼稚园;陈鹤琴带领二百多位师生辗转流离、辟山开荒,饯行“活教育”;张雪门飘零半生,“痴心”不改;张宗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勇当第—位男教师。倘若他们不具备屈原投江式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决然做不出这些壮举。
时至今日,“科教兴国”已成为时代呼声,时代赋予新一代幼教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陈鹤琴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当前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只有具备了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人,才会迸发出巨大的热忱去牺牲、去奉献、去做创造历史的有名的或无名的英雄。假如高校科研人员缺乏历史使命感与责任心,只追求新的科研成果,盲目照搬外国经验,假如幼儿园园长缺乏历史使命感与责任心,只会迎合家长心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那么,在幼教界“科教兴国”将是一句空话。中国幼教界的当务之急是在引入外国经验的同时,努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可继承的精神遗产,增强教师的自信心、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
四、反思与构建——态度和方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幼稚教育中国化运动,实际上是对前阶段引入的西式学前教育的反思和建构,是对西式文明之果的咀嚼和内化的过程。陈鹤琴、张宗麟等以反思与建构作为基本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在反对复古和崇洋媚外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进行了艰苦的实验探索,努力建构一条中国幼教健康发展的道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90年代中期,普通
教育学界开始把反思与建构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方法和态度。学前教育界的一些教科研工作者也相继把反思与建构运用于教科研,使反思与建构成为
学前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态度和方法。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马克思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对人员队伍的反思应是反思中最为关键的。目前,在中国,直接从事幼儿教育的人员队伍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1.高校教师。2.幼师教师。3.幼儿园教师。在这个构成中,幼师教师理论上显得十分重要,它承上启下,连接高校和幼儿园,把高校的科研信息和科研精神输送给幼儿教师,又可把幼儿园的新需求、新动向反馈给高校。但实际上由于三级师范系统中中等师范学校的设置规格和要求基本等同于中学,客观上限制了幼师教师在科研上的主动作为,使绝大多数幼师教师成为“教书匠”,既不了解高校科研动向,也不清楚幼儿园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日益陈旧,难以完成理论上的连接作用。而且,教书匠式的教师和小步子、低容量的课程模式,使得幼师培养出来的幼儿园教师整体上缺乏基本的科研素质和分辨能力,容易盲从或守成。这样一来,便在人员和体制上割裂了理论体系建构更新与实践经验积累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大概也是当代难以出现陈鹤琴式的集理论与亲身实践于一身的教育家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幼师升格、变三级师范为二级师范已是幼儿师范教育改革的一大任务和趋势,上海、浙江等地已付诸实施,相信这样的改革会对中国幼教界的反思与建构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注释:
[1]陶行知。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新教育评论,1926年,2卷22期.
[2]陈鹤琴。我们的主张。幼儿教育,1927年,1卷1期.
[3]张雪门。幼稚教育新论。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64页.
[4]张雪门。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台湾童年书店,1970年,第7页.
[5]陈鹤琴全集(2).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3、143页.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