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执行中的地方决策与变异(1)(2)
2017-08-23 06:19
导读:第二,财权事权分离的制度,打消了教育 行政管理 的积极性。正像调查中很多干部讲的那样,既然经费的事是其他部门管的,我何必插一手讨人嫌呢,“
第二,财权事权分离的制度,打消了教育
行政管理的积极性。正像调查中很多干部讲的那样,既然经费的事是其他部门管的,我何必插一手讨人嫌呢,“不干事就没有事(麻烦)”。这确实是令人感叹的挫折感。此外,省一级财政中有相当复杂的繁文缛节,教育厅毫无信心可言,在县一级更是怨声载道,所欲作为的大事差不多被“不给报帐”的畏难情绪所左右,“不去管事、干事”成了合理的决策程序,经费的实际效用更无从谈起。甚至那种“下级只要听从上级”、“保住乌纱帽”、多多“报喜不报忧”的风气倒是成为常态的了。
第三,导致经费运营的低效率、低质量。省教育厅认为,“感觉教育管理没有抓手”,“学校的钱直接到财政,教育部门却不知道有多少钱、是怎么用的”,“外行管钱用的很不规范”。县一级基层认为“管财不管事、管人不管财”的制度不科学、不民主,“成本小、效率高的最大障碍是事权人权财权的不统一”;而实际上财政局也并没有掌管教育经费的积极性,鉴于“吃饭财政”的背景,他们承认并没有对经费作过“认真的规划”。此外,还要启动对此“分离”制度的监督与评价,职能交叉,机构矛盾,“摩擦成本”加大,资源与效率都会消耗在无穷无尽的内耗之中!
五、真实的系统:积极的政策变异
上述“财权事权分离”还主要地是一种机构职能设置的方式。这意思是说上述行政系统还并不完全等同于一个真实的行政系统。如果说,“财权事权分离”有形式主义之嫌,它带来效率低下的可能,它主要是用来汇报工作或“文本务虚”的,那么,实践中的安徽行政中却有着积极的精神。这里面有上面说到的政策文化的因素,颇有忍辱负重的味道。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因为县级财力低下,转移支付不到位,入不敷出,这是无法务虚的现实。安徽既无法或“不敢向中央要钱”,教育部又三申五令地发出“不许乱收费”、“不许公校改制”的强硬条例,因而安徽在执行中央政策时就必然采用“开不了源就要想办法节流”的地方措施(注:尽管我们看到2004年安徽代表在全国人大会上的经费提案)。这可以说是近年来安徽地方政策的主要内容,即想方设法地向下聚敛乡镇财力,企图再次配置资源,杜绝浪费,以支撑“以县为主—转移支付”的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节流敛财”是一种政策变异,也可以说是积极的变异。
这个“节流敛财”的地方下位政策,主要表现在 2001年后出台的“一破三立”改革措施上。即:一破(撤消)原乡镇教育办公机构(原称为局、室或组),认为该机构“靠收钱过日子,现在已经没有存在必要,办公人员通过三种途径安置回原单位”。一立中心学校以替代原乡镇办公机构的非经济职能。二立县级教育核算分中心,“实行公共财政”主管预算外的收费,同时接受省级核算中心领导,负责“把杂费、代收代支费用(两者为预算外收费)集中到中心,然后再分期、分批用到教育上来”。三立县级人才管理中心,管理全县校长、教师的编制……。这个措施的聪明之处是打着“以县为主”、抑制“乡镇乱收费”的旗号,实为收敛分散的财力。且不论以往的经费政策就是不好的,收取杂费或代收费与乱收费也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破三立”的措施是有一定效用的。而这么改,实际上要冒着“安置大批原乡镇机构人员”的危险,安徽政府在这方面强大的、把握政策、稳定社会的能力,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在县一级,“办法是通过降低标准,精打细算来对付”的,所言降低标准是指只管教师工资,且只管国家标准的部分,省补贴、地方补贴都没有,“再一个精打细算就是借和创收”。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安徽省、县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强势政府”的气氛,很多下位政策果敢有力,宣传深入人心,奖惩得度,布置了各项执行检查环节,并且政府内部各部门也有较好的协作。其政策过程,正如教育厅所介绍的:“我们首先相信中央领导的大方向,再协调各部门,让下面了解政策。省发改委、财政厅掌握经费,物价部门、人事编办也要协调好。大家通过学习,拿出思路,厅领导统一思想。内部协调好了再向外部推行,试点,反馈,通气指导,共同提高。”总之,决策是个协调的过程。但是,不证自明,经费政策的基础是建立在经费之上的。一些诸如“教师的省津贴工资”、“危房定期改造”、“信息网络工程建设”等政策项目并没有确切的经费保障,或与应有的经费数额相差甚远。因此,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政策变异的灵活性例子,这是一种执行变通的能力,是对刚性的决定采用“怀柔”的态度,并千方百计地激发起下级的积极性。这是安徽行政的特点。例如,下面一则案例:
中央给中小学8600万远程教育经费,我们采取了“不以县管理就不拨经费”的政策,同意以县为主的地区就拨经费,并要求下面提出申请;同时,我们要求县里拿20%配套经费。总之,我们的分配是:“经费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工作走”。
这里,鼓动下面县里积极申请就是一种软硬兼施的策略,要求县里配套20%不仅增加了经费而且暗示了机会的珍贵性(这当然是“转移支付”的普遍手段)。其实,这笔专项经费面对安徽50多个县是极其有限的,而很多的县实际上也没有足够的储备资金,所谓的项目配套经费是空的。拨款之后也难以做到专款专用,情急之下一些专款或转移支付就会被挪用、拆借。此外,还有县直属的中学“扩招生高收费”统筹提留等等土政策。这些例子,在理论中当然是典型的行政混乱,它破坏了诸如预结算制度、专款专用制度、收费政策等等的逻辑。但是,在现场调查中我们切身感受到,很多场合恰恰是这种“破逻辑”能力,使安徽如此规模的教育能够在经费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得以维持,实现了穷省办大教育的事业,况且相当多的事由缘于“发放工资”的基本要求,这种机变手段对稳定社会局面有着根本的作用。或许其“自生自足”的系统状态正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也许某种非划一的、分权式的模式是更切合实际的。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事实上,我们看到现代“强而能政府”与“大社会小政府”的治理思想,在安徽被巧妙地混合在一起了。这在各级行政机构中,尤其在WH等较发达地区有着深刻的影响力。这里的政策变异是指:当不能完全地执行上级的指令时,采用一些通融的做法,总是可以与“灵活地对待社会或市场”的思想相联系的。在WH地区,诸如“在保障基本质量的前提下实行择优付费”等经营思想是被广泛接受的,而政府对这些地区的政策监督也是比较宽松的。正如一些校长说的那样,省里、市里的管事婆婆不要太多,其实现在“越是穷的省,越左,收费就有人向上反映,说什么教育行风不好,而事实上是现在家长有这个需求,所以一刀切不合理,不切合实际”。如果是开明的领导就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参考文献:
[1]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绍光。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政治逻辑[J].战略与管理, 2002,3.
[3]中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Z].www. kakabook.net/info/research/zfkj/kjwpz.
[4]张立球。财政体制:理论与现实观照[J].财政与会计,2001, (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