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课程标准》与教学理念的改变(1)(2)

2017-08-23 06:20
导读:健康理念应是将学生放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

健康理念应是将学生放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激发、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之终身受益
新《课程标准》给体育教师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笔者认为此提法非常及时,非常科学。“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愈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的这段优美的话语,早就给我们指出体育运动的本质,那就是乐趣。没有乐趣的机械运动,学生的兴趣何在。这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运动兴趣的培养,首先是放弃过去机械、刻板的教学模式。少一份讲解、多一份练习;少一份硬性规定、多一份自主活动;少一份指责与批评、多一份引导与鼓励;少一份严肃、多一份欢乐;少一份限制、多一份创新练习,再多一份和谐、平等、友爱。把体育运动变成欢快的活动,它使身体健康舒畅,而从这种健康、舒畅中培养出一个愉悦、开朗的心灵。欢乐是体育课的手段,没有欢乐的运动如何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是多种多样的,有学生自身爱好的运动,有受社会、家人影响爱好的运动,有受时代影响爱好的运动,最重要是受体育教师的直接影响而爱上某种运动。所以说体育教师就是样板,你的运动风采;高超的运动技能,直接给学生留下美好印象,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对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教师加以引导、指导,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使之终身受益。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体育课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
新《课程标准》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体育课程新理念,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全方位体现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应是主动、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以此为中心,全面展开。找准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明确介定,笔者认为体育教师的角色应是:兴趣的培养者;方向的引导者;情感的激发者;探索的合作者;方法的指导者。学生的角色定位应是:体育的实践者;情感的宣泄者;方法的学习者;创新的发明者;终身受益者。明确定位,突显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学活动要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要求是松散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多样的,、灵活的、快乐的、重要的是健康的,重中之重是身心健康。在一种充满欢乐,充满创新能力练习,充满和谐、平等、友爱的气氛中完成教学活动。笔者认为这样把教学活动变成了师生双方一种享受,才真正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体育教师在课程设计和评价中,应充分注意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区别对待,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可根据学生运动水平、运动能力、运动兴趣、性别,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学活动。评价时可分为意志分、友情分、随机分、技术分等方面进行评价,多鼓励、多表扬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学校运动会也可分为选手运动会和健康运动会,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享受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的无限欢乐。综上所述,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改革、创新体育课教学活动,使之与时代同步前进。

大学排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体育与健康》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浅析合作学习与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