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1)(2)
2017-08-24 01:01
导读:学校制度建设既要符合依法治校的目标,又要体现人文管理精神,制度建设本身也体现学校的品味、水平和价值取向。在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的过
学校制度建设既要符合依法治校的目标,又要体现人文管理精神,制度建设本身也体现学校的品味、水平和价值取向。在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规范约束”和“弘扬个性”的关系。不能因为规范而遏制了富有创新的个性,也不能因为个性而打破了必要的规范。过于灵活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过于僵化的制度也不利于增强学校的活力。因此,大学所建立的制度,要使师生员工既感受到创新价值观的积极引导,又具有制度化体系的规范约束。从大学建设的设计层面来看,制度建设对于一所大学建设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而从大学运行的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大学的管理又是十分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精神培育的支撑,本身就渗透并深藏着文化的内涵。其中,管理理念是大学管理的灵魂和精髓,而管理模式和方式、方法的选择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大学管理需要文化支撑,也必然受到文化的制约。在大学管理实践中,通过对管理经验、教训、管理理念、感悟等的总结和提炼,衍生出丰富的管理文化,丰富着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管理的精髓其实在“理”而并不在“管”。人是精神的载体,同时也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管理的目的在于理顺关系,激发活力。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权威性与稳定性的法律形态体现了社会大文化对大学的制约和影响,反映了大学制度文化的共性。而大学自身的管理和经营形态则体现了各自的办学理念,反映出大学制度的个性。
总之,制度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大学精神传播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制约着大学的价值理念、大学精神、大学形象与大学的发展目标,而且还塑造着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着青年学生准确、有效地“内化”社会规范,使个人行为更好地符合社会的基本要求。
三、“以人为本”是大学制度建设的价值原则,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大学制度建设要“以人为本”,意味着大学制度的设计、安排和运行要以现实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人们建设大学制度、培育大学文化、弘扬大学精神、促进大学的发展,其目的不是为了制度建设而建设制度,而是为了给大学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使大学和大学内部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人是大学制度的主体和目的,制度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大学内部人的劳动特点决定了其对自由和个性的强烈诉求,制度一方面是实现自由、张扬个性的工具和途径;另一方面又是独立于个人意志的非人格机制,是任何个人难以支配和控制的“前提性结构”。根据制度的这一特性,从有利于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角度,大学内部的制度应给人的选择和自由发挥留出充足的空间,以确保其在一定程度上的行为自主性。进行制度建设,就是要通过对大学内部自由秩序的重构,一方面,拓展主体的自由空间,解除大学内部落后的“知识生产关系”的束缚,充分解放和发展“知识生产力”。大学内部的成员如果能始终富有积极性、创造性,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大学便获得了发展的动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另一方面,整合各种个性化力量,构建各种力量互动的平衡点,以使追求自由和自主的个性力量形成高效率的有机联合,有利于促进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培育,推动大学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趋向和理念,要将其转变成一种现实的师生生存状况,必须通过制度将其转化为大学的办学实践,并通过大学的良好发展为其提供制度化的环境支持。就高校内部制度建设而言,“以人为本”建设大学制度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干部人事制度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性。大学制度建设要按照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适合大学特点的干部人事制度。制度的构建要形成正确的导向性,产生正激励效果,激励和引导教职员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去,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
二是学术制度要坚持学术自由的原则。大学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是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适宜场所。我们在尊重个人价值观多元性的同时,更应该坚持学术的自由性。只有在学术上获得真正的自由,各种文化和文明才能有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的机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结晶。教师视自己的专业和学业为其所有,学术自由是个性张扬的基础,只有坚持学术的自由性,才能体现和实现教师的个性。学术自由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三是学校的所有制度建设都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的原则。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大学的一切制度都要体现育人的目的,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教育人、培养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在强调制度建设和制度约束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文化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要重视诚信、守法、文明及自信、自尊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爱国、责任、诚信、自律”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要重视社会思潮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反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选择,维护健康、进步的大学校园文化。要重视网络文化、外来文化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提升学生在多元文化下的理解、沟通和选择的“文化能力”。要重视校园环境、社团活动、礼仪文化、荣誉制度、学术传统、体育、艺术等对学生成才的影响,将大学的一切均赋予文化的内涵。以大学文化引导大学制度的建设,影响制度的实施,将制度建设和制度的遵守成为每一位大学人的自觉行为,成为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最终升华为一种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促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3(03).
[2]曾小华.文化、制度与制度文化[J].中共
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02).
[3]崔玉平.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胡小平.制度创新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N].光明日报,2003—08—12.
[5]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论纲[J]. 中国社会科学,2003 (03).
[6]刘易斯·科塞.理想人——一项
社会学的考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刘 理,彭时代.大学制度与大学特色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04).
[8]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J].
北京大学学报,2005(0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