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几个原则(2)

2017-08-24 01:57
导读:2.进一步降低重心,以实用为本。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社会、人才结构和高等教育本身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毕
  2.进一步降低重心,以实用为本。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社会、人才结构和高等教育本身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毕业生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应该怎样定位?笔者认为,应该是进一步降低重心,以实用为本。由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并大量涌入就业市场,在市场对高层次人才总需求增幅极为有限的制约下,势必造成他们供应下移的趋势,从而对高职毕业生形成挤压效应。将高职高专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重心顺势下移,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面向量大面广的基层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执行型人才、实务型人才、操作型人才等正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在。
    3.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技能和实践能力获得为主线来设计实践实训活动和理论知识学习。根据前面两个原
则,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突破传统的思路和框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结果不是若干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考试或考核通过,关键是职业岗位技能和能力的获得。为此,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要做大的调整。对此,德国的项目教学法有成功的经验。它以一个实践项目为载体,以能力技能获得为主线,将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力训练融汇其中,在项目中边实践边学理论,用到什么学什么,针对性极强,突出了理论的应用性,较好地实现了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总之,着力于能力的培养和获得,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设计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应用中掌握理论,这应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原则。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4.合作办学。一是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和若干企业签订一纸合作协议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合作互助、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能否建立这种机制关键是企业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而企业的积极性来自我们的高职高专院校到底能为企业做什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能否融入到企业活动中必然成为题中之义。要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和企业形成合作联合体,学校专业人员和企业人员双向兼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尝试。企业和学校的工作大家都实质性参与,科技助企,产学研实践助校,学校和企业活动彻底共通,资源和效益共享。有些学校通过自办企业或将企业引入学校,企业与专业互动共赢,找到了产业与人才培养的结合点,为地方经济多方位服务和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办学的结合点,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道路愈来愈宽广。二是与国外的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国外高职院校已积累了几十年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他们的经验,将加快我们的办学进程。
    5.注重素质教育。高职高专教育虽然是实用性极强的职业教育,要在特色上狠下工夫,但教育的共性要求也必须兼顾,特别要注重素质教育。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要特别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既处在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也处在尽快形成鲜明特色的关键时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将更加综合、务实,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主动面向市场需求并率先形成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方可在竞争中把握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参考文献
[1]王  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C].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新升格高校的定位误区及纠正机制探析(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