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教育课程的多元整合(1)(2)
2017-08-25 04:06
导读:用能力为中心对高职教育课程进行多元整合,还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问题是市场驱动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市场往往追求立即可用,而学生的发
用能力为中心对高职教育课程进行多元整合,还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问题是市场驱动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市场往往追求立即可用,而学生的发展则不但需要立即可用的技能,而且也需保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持续不断的适应力。科技发展十分迅速,就各个层次的相互关系来说,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各自分离隔绝的“终结教育”,而应该是相互关连着的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使学习者以此为基础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对以市场为导向的、面向大众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观念进行多元整合,是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未来的技术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
就业要求的人,而且要使他们成为负责任的公民。高职培养人才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社会急需,还要考虑社会的发展需求,把当前的需求驱动和发展需求驱动结合起来。按照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并随时按照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因此,应允许各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灵活地发展二年制、三年制和从初中招生的五年制,乃至本科和本科以上的职业教育。
㈢ 高职教育多元整合型课程模式的实施
1. 建立全程式产学研机制
我国开展高职教育以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受到企业的欢迎.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封闭状态。它是校企双方通过市场分析和发展规划,共同决定专业设置与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共同设计和安排学生的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毕业分配(成了“订单式”培养),共同开展双方的人员培训、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这是一个全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资源扩大到社会,扩大到企业,使课程改革在课程生存、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职业教育仅依靠学校的条件难以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只有依靠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承担人才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相关的企业或行业不仅参与课程开发工作,还在课程实施中利用企业来的专家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企业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场地,学校也可利用师生的知识资源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难题和科研课题。有的学校还成立了校企董事会,由社会、企业的知名人士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
2. 课程开发必须注意专业的整合与分流
专业设置定位要准确。好的专业能紧贴市场,为社会经济培养急需人才服务,这是高职教育极其重要的一环。在设置新专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就显得十分必要。充分听取服务生产第一线专家的意见,由专家对市场需求、人才规格、专业前景充分发表意见,从而得出具有前瞻性的预测。但科技发展极快,即使专家当前看好的专业,三五年后需求情况也可能发生变化。高职教育设定一个专业,往往要做大量的设备、师资投入,极易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充分做好专业的整合与分流就十分必要。我们主张专业设置应是“大平台、多方向”。学生入学的前半段,针对岗位群设置综合性的大专业,后半段,再根据岗位需求及就业导向设置多个专业方向,形成“就业为导向,一个大进口,多个小出口”。
3.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合理确定课程结构,抓好课程建设
我们在办学时把“面向市场、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能力、强调应用、贯彻创新”作为专业建设和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并形成“两依托、三要素、五建设”的专业改革与建设模式。“两依托”即要依托行业、依托市场来办学;“三要素”即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用整合能力观来调整教学内容;“五建设”即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质量监控体系等五方面的基本建设要抓好。当前特别要加强以实践教学作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4. 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的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
“双师素质”的教师,不光是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还要有高职教育的新理念。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当前面临主要任务是对师资队伍进行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注意在实践中培养教师,提高他们的学历和基本素质,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核,使专业教师都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学校的兼职教师队伍。
5. 用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建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质量标准
教学大纲是学科型教学模式的纲领性文件,对规范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约束力,但也容易把教师引导到学科本位的路子上去。多元整合型课程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我们应逐步树立在职业教育中“能力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质量观。这里讲的能力是说的整合能力。即核心能力与关键能力的整合。所以用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建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质量标准,已显得十分必要.
课程评价已经不再是学校一家的事,在以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鉴定应实现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也称为“内审与外审”。内审是由学校自己为主导进行的评价。各高校普遍设立的“督导制”,即以退休老教授、“双师素质”教师为主,组织他们对教学质量进行常规检查与测评,并结合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意见,有效的建立自己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外部评价(外审)是指政府、社会评估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对学校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及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欢迎度等。教育部推动的合格学校、示范院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的评估,在外部评价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来还可委托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开展对高职院校的评估工作,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高职院校要根据评估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一原则完全适宜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学生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整合而成的素质是他们稳定的内在品质,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水平。
6.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在课堂上,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教师在上实训课时,应和学生一起操作,一起做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性、技术要求、岗位能力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我们提倡教师在上理论课时也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和定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把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放在首位。要改革考试方法,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制度,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获得职业岗位证书作为学生考核的必备科目并计入学分。要把实训基地建成生产车间,创设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及时进入职业角色。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终身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们要把教育体系中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职业教育只是终身教育的一环,任何人不可或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⑴《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 黄克孝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⑵《“宽基础、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 蒋乃平主编 宁波出版社
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 白云职业技术学院 陈烈强
⑷邓耀彩:论高职教育的地方性与国际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
⑸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20003年海峡两岸高职(技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北京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