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与“现实起点(2)

2017-08-28 05:37
导读:所谓递进化地把握教材,就是把握教材时不仅要考虑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环节间的递进与转承关系,还要将其放在教学单元中、学期中、学年中、学段中乃至

所谓递进化地把握教材,就是把握教材时不仅要考虑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环节间的递进与转承关系,还要将其放在教学单元中、学期中、学年中、学段中乃至学程中,整体递进地把握教学内容,解决环节与环节、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学期与学期、学年与学年、学段与学段之间不相关的隔离状态,整体递进地理解教学内容间的内在关联性,既不能将教学起点定得过低,也不能定得过高,要放在时间维度中考虑。比如,英语教学内容在小学一二年级,往往是以单句的方式出现,教学目标往往也没做语段上的要求与把握;但是到了小学三年级以后,虽然教材内容仍然是以单句的方式呈现知识点,但在教材把握上,就不能再用低段的单句教学要求进行把握,而要从中段的大视野中对教学做语段上的要求。如果没有这一递进的眼光,则英语教学的起点就会走低,教学目标也会因低目标要求而无法落实。但在教育实践一线, 这种情况的出现却是屡见不鲜。

 

所谓有机化地把握教材,意指虽然从结构化和递进化的角度把握教材与重组教材,但并不能保证教师在处理与重组教材时的意义有机化,教师往往会做一些简单线性的“加减法工作”,使一些知识处于纯粹逻辑化、系统化的状态,虽然层次清晰,梯度有序,但却无趣、无味,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原因就在于未考虑到儿童的学习状态与发展状态,对教材没有做教育性的处理,没有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对教材做有机化处理。使教材既有结构性、递进性,也有趣味性、可学习性,这样的教材处理方式才是真正的适合课堂教学的教材转化方式。

 

当然,进一步的问题是,即便从如上三个方面把握教材,也不能保证课堂教学起点的恰当性,因为这样处理教材时,仍然是以学生的类发展状态作为假设的。当面对由一个个具体个人和具体群体的班级时,只是基于教材分析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抽象的,提供的也只能是可能的起点。因此,要真正使课堂教学设计具有现象针对性,把学生发展状态作为分析的起点之一,便成为必需。

 

(二)具体学生发展状态──课堂教学“现实起点”与“可能起点”的统一

 

与教材所提供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不同,学生发展状态不仅仅提供了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也提供了基于现实基础上的“可能起点”,这与学生发展中的两种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原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在儿童的发展中,其实一直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实发展水平,是呈现出来的显见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可能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之间有一个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如果给予适当的教育引导,那么,“最近发展区”就会变成“现实发展区”,可能发展水平就会变为现实发展水平。受此理论启示,“新基础教育”认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状态,并从学生的现在状态与潜在状态两个方面把握。教学设计如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状态出发,学生就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教学如果只关注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和达到的现实水平,忽略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那么,就很难提升学生的发展状态,无法促进学生多种潜力的发展。从此意义上,对学生状态的把握,既是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也是设定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 

 

分析学生的现在状态,既包括从学生现实相关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思维水平具体分析学生的基础,也包括分析学生在掌握新的教学内容时,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障碍。教学只有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确定起点,才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但是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和提升学生发展需求,只分析学生的现在状态,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呈现的各种可能状态进行预设,“有了对学生潜在发展可能性的思考,在教学设计时,就不会只关注教学结果性目标的预设,就有可能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为学生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实现创设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可能更为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学生的各种可能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4 。从此意义上讲,学生发展状态的分析又成为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另一个“可能起点”。

 

此外,仅对学生发展状态作现实性和潜在性的分析还是不够的,还应从“具体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只从整体上对学生发展状态进行把握,预设每个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同样的速度,沿着同样的路径,达到相同的终点,其结果必然是“要么牺牲好学生来换取落后学生的进步,要么牺牲落后学生获得一小部分好学生的发展” 5 。教师应该如何面对群体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进行教学设计呢?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弹性教学方案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区分度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中都能不同程度地发展。

 

三、课堂教学设计“起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生成与动态调整

 

既然课堂教学设计兼具“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特征,那么就意味着,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之间不是“建筑图纸”与“施工过程”的关系,即课堂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在很大意义上,我们以为将两者关系比喻成“足球预案”与“足球比赛过程”的关系更为恰当,因为在足球比赛的过程中,教练和球员都要根据实际比赛状况进行即时的调整。当然,这种动态关系的呈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上是不会出现的,只有当代以动态生成、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才是这种关系产生的条件与土壤。

 

“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观认为,主动探索和发现是儿童智力和意志得以集中的最主要的根源。如果没有探索和发现,儿童的意志力就不会集中,儿童的志趣、爱好和灵感也就无从产生。只有儿童主动投入到学生中去,其学习潜力才能犹如火星,使整个课堂教学燃起丰富而完美的熊熊大火,推动课堂思潮向深层次推进。“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以促使儿童主动探索和发现为着眼点,让他们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答案时的喜悦;并能够使儿童将学习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个人主动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从而产生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儿童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一种感觉,是学习探索兴趣得以保持的生命线。在中小学阶段,这根生命线特别纤细,如果儿童能够一直处在强烈、激动的情感状态中认识事物,这根线就会变得十分结实,永远不断。因此,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与相互锁定的活动过程。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虽然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初,教师可能先选取一个起点切入教学过程,但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就会不断形成多个基于不同学生发展状态和教学推进过程的课堂教学“新起点”。即便在课堂教学设计之初事先预设了课堂教学展开中的可能性状态,但由于学生发展状态的非线性、偶然性与复杂性,从而决定了对课堂教学起点预设的有限性与生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关系。这样,教学展开过程中一个个新起点的生成既是前一起点的结果,也是生成下一个教学起点的基础。

 

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预设性中的生成;不是僵硬不变的,而是动态中调整的。只有从此意义上把握,课堂教学才能既不是无轨的电车,随意预设,也不只是在轨道中前行,僵硬而没有创造性,它应是规范与自由、预设与生成、现实与可能、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的动态演进。而这一切都与将学生主动性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性起点分不开。因此,不管如何看待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学生的主动发展才是真正的、也是最终的起点。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77.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16.

 

[3]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25.

 

[4]王芳.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9.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游戏教学提升学习兴趣(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