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发展及其启示(1)(2)
2017-09-11 03:10
导读:本国或外国 留学 生的学习工作量进行评估,可以很好地促进各国学生的流动性。经过20多年的发展,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已经在欧洲建立起了比较系统和完
本国或外国
留学生的学习工作量进行评估,可以很好地促进各国学生的流动性。经过20多年的发展,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已经在欧洲建立起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学分转换体系,对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明显。
三、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问题与困境
作为一个跨国的学分转换体系,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繁荣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正是这些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1.对“高校自治”传统的挑战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自开始即是由政府发起并积极推行的一种政策,具有明显的“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的特征,其推行要求各高校承认其他高校的学分。各国政府以协议的形式将本国高校纳入系统,这在高校看来是对其“高校自治”权的侵犯,这对富有自治传统的欧洲高校而言是难以接受的,他们不愿让欧盟的官僚机构来干预他们的自主办学。因此,各国高校对于这一系统的推行一直都持观望甚至批判的态度,对自身任务敷衍塞责。总之,各高校的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由于欧洲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未能涉及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助问题,为了实施《波罗格那宣言》,一系列会议、研讨会、教学管理试验等将消耗高校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欧盟及各国政府相应的配套投入未能跟上,以至有75%的高校领导呼吁欧盟或本国政府给予他们以财政上的支持。正因为如此,柏林会议没有责成各高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达到规定的目标。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政府间签署的协议对于具有悠久的“高校自治”传统的欧洲大学来说,其约束力是非常有限的,能否更好地调动高校实施欧洲学分转换计划的积极性,使之成为计划的忠实推行者,将是决定着这一计划在未来能否更好地开展的关键。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欧洲学分”本身的问题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倡导建立一种美日为“学术欧元”的“欧洲学分”,即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的“统一货币”。它的推广使用,一是为了方便不同专业学习成绩之间的互算,二是为了增加专业要求的透明度以及缩短学制。但欧洲学分一体化仅仅是教育部部长们的美好愿望。它的实施远远要比真正的欧元设计与使用更艰巨,因为欧洲各国高校本来就没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国家统一货币——学分。在欧洲大陆,各国语言有别,教育体制不一,教育发展水平也相差甚大,这些都是欧洲学分转换系统推行的重大障碍。就学分制本身而言,一个欧洲大陆,不但国与国之间壁垒森严,就是一国内的各高校之间,一个高校之内各专业之间,其学分体系皆缺乏可比性。在这样一种体系下要在欧洲大陆建立起一种可自由兑换的统一学分,可谓任重而道远。
3.学生资助问题上的困难
出国留学所需要的额外开支被列为影响流动的首要障碍(有61%的非流动学生和41%的流动学生选择了该项),在那些由“依拉斯玛斯”(ERASMUS)计划资助出国留学的学生身上,这一问题更加明显。“依拉斯玛斯”学生流动资助已经从1991年的每月190欧元下降为2001年的每月146欧元。在许多国家,流动学生平均接受的“依拉斯玛斯”资助甚至更少。由于各国经济制度和福利制度的不同,北欧大学生能够以多种方式充分获得国家的资助,而在南欧,大学生更多依赖家庭的资助。一个欧洲统一的大学生资助制度不但对各国财政是个负担,还会加大贫富国学生之间的差距。它一方面造成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将那些没有额外收入来源的学生排除在外。虽然在“伊拉斯莫”计划内,所有国家已达成共识,流动学生不需要缴纳学费,但在其他许多国家,情况就不同了,高额的学费使学生的流动变得更加困难。要实现全欧洲大学生自由流动,显得为时过早。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发展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学分互换得到各国普遍认同和重视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已经赢得了普遍的关注和广泛的重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各国都日益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交流,学分互换作为教育交流的一个工具,正在逐渐深入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随着欧洲高等教育结构趋向一致,欧洲高等教育体系将趋向统一,统一的欧洲学分目标也将变得越来越现实。实践证明,封闭和低质的教育无法适应教育一体化的趋势,只有主动去适应它,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分互认在国家高等教育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学分互换作为国际教育交流的工具逐渐完善并为我所用,这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对于世界范围内校际学分相互承认,国家内的学分转换相对容易。因此,我们可以从学分互认互换理论问题的探讨入手,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好学分转换过程中政府与高校间的关系,同时总结和借鉴他国经验,努力调动各参与学校的积极性,逐步推行国际高校学分互换。
2.学分互换在探索中前进,尚未形成定式
学分互换理念提出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尽管已经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同,但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由于各国
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且各国国情、各校校情不同,要形成一种固定统一的学分互换模式几乎不可能。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及各高校间交流合作的加深,探索一个能为不同高校,甚至是不同国家所接受的等价分数转换系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目标。当然区域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不平衡是学分互换发展的重要障碍,如不能消除这种障碍,就难以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分互换系统。对于这一问题,世界各国仍处于继续探索之中,我们的研究刚刚起步,还需要有更为深入的探讨。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3.高校学分互换的推行需要有强有力的机制推动
高校学分互换的推行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机制推动和促成,如果缺乏这么一个强有力的机制和手段的推动,仅依赖各高校自发地去沟通和交流,其广度和深度就会很有限。拉塞克认为,阻碍学校对外界更加开放的原因之一是:“学校原有结构和规划过于僵化,以至难于同其他机构的活动协调一致;而在外界,促进这种协调化的主动性尚不够”。高校学分互换问题牵涉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诸多方面,仅靠高校一己之力是难于实现的,必然要求国家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各校的支持力度,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手段努力促使各高校间实现学分的同等互认。
总之,学分互换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问题,它的实现并非一朝就能达成,需要不断努力去推行。学分互换本身也还有很多的问题尚待解决,要求我们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期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黎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