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传统德育思想资源的开发与创造(1)(2)

2017-09-16 01:03
导读: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也是学术研究活动永保生命力之关键所在。不管是尊重传统、源于传统,还是发掘传统、超越传统,关键在于赋予传统德育资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也是学术研究活动永保生命力之关键所在。不管是尊重传统、源于传统,还是发掘传统、超越传统,关键在于赋予传统德育资源以新的生命。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德育及其思想,都是由一定地域、一定时代生活着的、代表一定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具体的家庭和人生背景、受某种特定的伦理道德观念所影响的具体的政治家、思想家们所总结、概括出来的,并且是针对一定的具体社会现实的,所以,它们不能不带有一定的具体性、特殊性和时代局限性。然而,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和一定的德育思想一经提出,总是内在地包含着一般的和抽象的意义,总要为不同阶级和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共同应用,在应用过程中还会被不同的人们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它们又具有一般性、普遍性和超时代性。传统德育思想的双重特性,还通过其内容和形式表现出来。即传统德育及其思想具有精华与糟粕杂糅并存的特点,纯粹属于精华的或属于糟粕的很少见。
  首先,对于那些基本上属于精华的传统德育资源我们也应该进行理性的分析。例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所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被人们广为传颂,而且在历史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严格地分析起来,这一思想也不能说其完全是精华。我们知道,范仲淹毕竟是一个封建士大夫,他所谓的“天下”,在当时是封建君主统治下的土地及其臣民,而这两句话中的“忧”、“乐”,既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忧乐,又有对宋王朝统治兴衰的忧乐。范仲淹还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在朝中做官、身居高位就为人民而忧虑,在山野中隐居为民,就要为君王担心。因而,当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根据今天社会主义时代的特点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来继承这两句话时,我们所理解的“天下”就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而我们所理解的“忧”、“乐”,自然也就和范仲淹所说的忧乐不同了。在中国传统德育资源及其思想中,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在继承时都要注意抛弃其在当时所包含的调和阶级矛盾和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方面,弘扬其在今天能更好地调解和理顺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加强人民之间的团结的积极方面。其次,对于那些较为明显的精华与糟粕相交织甚至融合在一起的传统德育资源,更需要谨慎地加以鉴别和认真地加以消化。以义利关系问题为例,如《论语》中提出的“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的思想,应当说是基本上属于精华的部分,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维护封建等级的内容。这就需要正确区分古人所说的义和利与今天所说的义和利所具有的不同含义,这样我们才能够很好地抛弃糟粕,吸取精华。这里还有另一种情况,如“君子思义而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德育思想,就可以说是精华与糟粕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况,我们今天在继承时,更应当仔细地加以批判和分析。在中国古代社会,“君子”一般是指统治阶级的成员或者有道德的人,而“小人”一般多指身居下位的卑贱者,有时也指只顾私利而没有道德的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总的看来,包含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内容,即一方面认为,只有统治者才明白大义,而劳动人民只知道小利;另一方面也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明白大义,而道德低下或没有道德的人只知道私利。而在长期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统治者只强调第一种理解,把他们自身看作是知道大义的,污蔑劳动人民只知道蝇头小利,从而为巩固他们的统治制造舆论。对于这一方面的内容,应当彻底地予以批判,但同时,也可以吸收其强调有道德的人是知道大义的,而没有道德的人是只知道私利的人的合理思想,并加以改造,使其在新的时代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可见,我们在研究中国传统德育资源及其思想时,不能简单地采取“二分法”,即把一部分看成是纯粹的精华,一部分看成是纯粹的糟粕,对自己认为是精华的部分就不加分析地肯定和继承,对自己认为是糟粕的部分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否定和废弃。人们如此一代一代地做下去,各取其所取,各弃其所弃,最终会把传统德育资源和思想中的珍品抛弃净尽。我们在看到古人、古代有局限性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和自己所处的时代也同样有局限性,要看到自己对传统德育资源和思想的理解和取舍未必是绝对正确的。因此,我们对待传统德育资源和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要把中国传统德育资源及其思想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看成是一个具有时代和阶级局限的、由精华和糟粕组成的一个复合体。在精华较多的复合体中,仍然有不可忽视的糟粕;在糟粕较多的复合体中,也有某些可贵的精华。只有看到这一点,才有可能使精华得到珍视,化腐朽为神奇,赋予传统德育资源以新的生命,真正实现传统德育资源的现代转化。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主义的新型德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铸人心、提升精神、形成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实力和青少年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伦理文化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型德育,需要我们发掘民族传统德育思想的源头活水,把根深深地扎在民族传统德育思想的深厚土壤里。“只有首先赢得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王泽应
上一篇:师生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评价的比较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