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略论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发展路径(1)(2)

2017-09-21 06:17
导读:2.2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模式 这种企业参与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

2.2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模式
这种企业参与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和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院系均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高校学术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提供专业建设的咨询,及最新的技术发展等重要的信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六个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有计划地开展行业重点人才需求的滚动调查;校企共同制定和修订高职专业教育计划;学校与企业合作编写高职教材和聘任兼用工作,以保证高职教育的稳定性。
2.3 “订单教育”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教育,就是高职院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企业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逐渐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
订单教育的做法有几种,一种是企业从一开始就要求进行订单培养,单独组班,教学计划是企业共同协商制订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学校的正式课程之外还加入了企业要求的课程,如企业文化、生产技术等。第二种是从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学生中抽取学生单独组班,脱离原来的班级,将企业所要求的课程排入正式课表中,替代专业课程。第三种是非单独组班,从某些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学生中抽出一部分进行订单培养,这些脱离原来的班级,而是利用课余的时间和节假日学习企业的课程。
2.4 董事会合作模式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为更好与企业界加强合作,学校成立了教育发展董事会,聘请企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以董事单位的身份参与学校的培养,主要职责是研究学校新专业开办、人才培养规格等重大方向性问题,提出决策咨询意见,筹措经费建立学校发展基金。 大学排名
学校根据董事单位委托,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实施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客户的职业培训、岗位轮训及其他业务进修学习;学校根据自身和企业需要,优先选择与董事单位合作建立二级学院,合作开办新专业;董事单位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可优先使用图书馆资料,使用学校的实验实训场所;董事单位作为学校实习场所,并接受和指导学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实习实训活动。
2.5 成立研发、培训中心合作模式
双方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即企业或科研院所提供部分实际生产设备、研发设备、双方共同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在合作中研发新产品的知识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
有计划地选派到科研院所、企业工厂现场学习锻炼。学习锻炼时带着问题和任务,主要任务是对本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和能力结构进行调查,对相关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实习和知识更新,对相关岗位操作技能进行训练和取证,同时学习生产管理相关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
随着一些新兴行业的出现,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成立培训中心,合作培训本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满足本企业扩张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将培训本身作为一项专业来做。在合作中企业与高校发挥各自的优势,企业以设备和资金入股,高校以师资、校舍及其他无形资产折合入股,双方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共同承担与分享办学的收益与风险。
2.6 围绕优势专业发展校办企业模式
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高职院校与校办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校办企业中的技术问题需要学校专业教师参与解决,同时需要专业教师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来拓展新的市场,教师在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能力。院校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专业,按照生产和教学双重需要,创办自己的校办企业,既充分利用有效资金和设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创造经济效益,弥补教育经费不足,又在办好产业的同时,更好地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部分院校本身就具备进行产学研结合的条件,如农林院校这类学校本身就拥有相当完善的生产、科研设备,可以自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接触到生产、研发的各个环节。这类学校也拥有依托专业而建立的校办产业,较易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参考文献
1 夏建国.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探[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2 吴启迪.本科院校如何办好高等技术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1(8)
3 王明伦.产学研结合: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理想选择[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6)
(责任编辑 吕继俊)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教师的教育机智及其培养(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