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完善实验方案。 继续与学生讨论假设2:拉脱过程中力敏传感器承受的力的大小f等于表面张力f表和吊环重力G环之和,即f=f表+G环 学生讨论。部分学生对假设2提出批判:吊环重力为恒量,也不会引起电信号变化。
学生通过对仪器调零,取消这一项。绘得图4。分析梳理思路、
再次论证假设。 问:在拉脱过程中,究竟是哪个物理量的变化导致了电信号的变化?(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学生讨论交流,初步判断应该是水膜重力的变化导致电信号变化,并修正表达式为:f=f表+G环+G水 。反复实现拉脱过程、
感悟数据变化规律。 教师引导,鼓励学生深刻思考。 学生细致观察拉脱过程中的数据变化,感悟水膜重力对数据的影响。分步解释实验现象、
直至理论实践相符。 教师启发学生分步讨论。 学生思考并分组发言。分成4步来解释实验现象:①拉脱的最初阶段;②水膜增高阶段;③水膜回流阶段;④水膜断裂瞬间。归纳总结、
形成结论。 师生讨论并总结:①表达式f=f表+G环+G水能够从理论上、实践上很好地解释实验现象;②实验中读取并代入公式运算的输出电压应该为G水最小时(即水膜断裂前一瞬间)对应的电信号U2。
学生依据总结实施测量。思维拓展、
课堂延伸。 设计性实验:能否利用毛细现象测量水的表面张力系数?器材:等面积的玻璃板两块(20cm×10cm);长条状铜片(1cm×10cm,厚0.2~0.3mm);螺旋测微器;刻度尺(利用课后实验室开放时间完成)。个性作业、
多元评价。 布置作业:任选一题或自定主题,体裁不限。
(1)继续搜集表面张力的有关资料并整理(中、外文皆可)
(2)用相关软件处理本节实验课的实验数据,验证我们的猜想
(3)用思维导图表达本节实验课科学探究的过程
(4)我对液体表面张力的新猜测
(5)我希望知道的关于表面张力的其他问题
(6)由本节内容想到的涉及表面张力的医学应用
以上作业可2~4人合作完成。
实验室设置作业展览区,观摩欣赏、自评互评;部分作业将在研究性学习中安排2课时交流讨论、集体评议。
图1 水膜形成示意图 图2 吊环剖面受力示意图
6 形成性评价
在课前准备以及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表面张力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知识面得以拓宽;在动手设计实验以及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也训练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每个环节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领悟了科学研究的要素和方法,这在第(3)项作业的思维导图中有所体现。
学生对表面张力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探究,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增强了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个性多元化的作业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积极的科学情感。
7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选题典型,能很好的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交互式探究性的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更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选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情感;多元化的作业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也有助于实现过程性评价的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获取了同事的宝贵意见,课后得到了专家与同行的鼓励和肯定,这些必然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
本次节课教学环节的安排若能再紧凑些,效果可能更好。若能与研究性学习结合,以获取稍长的课堂时间,或许能更加从容。
【参考文献】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 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第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阿明.物理实验.第1版.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
3 梁路光.医学物理.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