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同时,整体性作为一种辩证的观察原则和分析方法,它把一定的对象看做是内容和结构完整的有机体;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坚持整体决定部分的原则,“把所有局部现象都看做是整体—被理解为思想和的统一的辩证过程—的因素”。坚持以理论的整体性原则优化“原理”课的教学,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与教学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尤其是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理工类大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展其是非感、鉴别力,培养其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在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时能头脑清醒,保持身心等各种关系的和谐。
三、以整体性原则优化“原理”课教学,培育大学生的和谐人格
以整体性原则优化“原理”课教学,培育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具体来说,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为原则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精神,引导其以理性主导非理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整合实践教学环节,使大学生将理论知识真正内化成“为我之物”,引导其融个体性于社会性之中,实现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观念为基础,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其寓创新性于独立性之中。
人是理性的,但又不是纯粹理性的,人类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欲望、情感以及本能冲动等非理性因素。弥尔顿的杰作《失乐园》,主题就是通过善与恶两种势力的斗争,说明人类堕落的根源在于缺乏理性。因而,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为原则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精神,引导其以理性主导非理性,是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的重要方面。“05方案”实施之后,“原理”课的内容包含了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和“科学”三门课程的内容,而从事“原理”课教学的教师原来大多只单讲其中一门课,这就容易造成教师按自己的偏好和能力,选择性地延长或缩短各部分的内容,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被人为地割裂。如此,何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理解与把握,也就更谈不上确立起科学的理性精神了。因此,教师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重点、有联系的筛选,重新整合提炼。这需要教师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如世界的物质性、人的认识的能动反映性、社会的实践性、群众史观等;重点讲清一些重要结论,如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公有制与按劳分配、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等理论。如通过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是辩证发展的,这种发展是合乎规律的,从而树立唯物辩证的观点,在实际生活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而树立实践的观点,在实际生活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对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人既是社会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建立起唯物史观,在实际生活中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通过对的发展及社会主义的产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和地位,把握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在实际生活中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这样,学生就能从世界观、方法论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树立起科学的理性精神,并以理性引导非理性,实现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学理与应用的和谐统一。
杜威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行动的方式。因而,实践教学是发挥“原理”课人格塑造功能的重要环节。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指导,整合实践教学环节,使大学生将理论知识真正内化成“为我之物”,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融个体性于社会性之中,实现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新课改后,原来的三门课并作一门,而课时却尚不及原来的一门课的课时。如此必然带来内容的高度浓缩,使得“原理”课的教材基本上是从理论到理论,几乎没有用理论分析客观实际的案例阐述。因而,学生认为“原理”课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不大,对上课提不起兴趣,应付考试是他们唯一的目的。通过案例教学,将偏重理论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指导实践的“管用”的教学体系,能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大学生将理论知识真正内化成“为我之物”。而结合教学选择适当内容布置专题社会,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现实社会中认识和发现问题,从而将大学生的课堂体验、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有利于实现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此外,选择一些企业、革命老区建立“原理”课的教研基地,组织大学生利用休息日、寒暑假前往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与社会,有利于其将个体性融于社会性之中。还可以开辟网上“原理”论坛、建立“原理”教学信息资源库、开设教师信箱,让学生自由点击进人,查阅信息、发表看法、提出论题,教师来回答,使师生突破时空界限进行接触与交流,使马克思主义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真正达到人耳、人脑、入心,内化成学生的“为我之物”,实现其德与智、内与外的和谐。
和谐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创新性。“原理”课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的任务,应以整体性教学观念为基础,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其寓创新性于独立性之中。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过分强调顺从,忽视了学生潜在的能动作用,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原理”课教学可以通过问题教学、研究教学等方法,实现教学的交互主体性,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热情。如选择合适的章节布置备课任务,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原著及相关学术文献,写出教案,最后请学生走上讲台汇报展示。这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使其成长为具有独立意识,在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束缚,能够自由运用理性的个体。论辩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剖析,明辨是非。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其创造性。在考核方式上,过去主要是单纯的书面考核和知识点考核,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比背功,学生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创新性的培养。应积极探索完善考试方法,“逐步形成一套闭卷与开卷,与口试,平时作业与期末测试,理论认知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大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运用以及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科学有效的考试和评价体系”。如以读书笔记的质量、问题讨论中的表现来评价其对理论的把握、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结合课堂讨论和辩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进一步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按照严格的学术规范写小论文,以论文的质量考核其理论应用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