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文化建设之制度建设(2)
2017-11-12 02:18
导读:学校基于管理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不等于形成了制度文化,例如: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它包容着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无
学校基于管理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不等于形成了制度文化,例如: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它包容着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无论是校园中的设施,还是校园中的环境,它们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既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顺利进行的保证。学校应根据地理环境和现有的建筑、场地、经济条件,按以文治校,以文育人的原则规范校园文化的各种物质载体,要坚持技术和艺术、实用与文化的和谐统一,切实抓好学校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让学校的每一扇墙壁都会“说话”,努力创设布局合理、格调高雅、文化味浓的校园环境。校文化建设另一层面就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各种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形成的主体是校园人,尤其是学生,他们是校园主体中的主体。只有当这些有形的可见的制度与那些无形的、有形的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内化成了学校师生的自觉行为准则之后,制度文化才会最终形成。因此,如何实施这些成文的制度,采取什么样的得力措施来落实统一,这才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在校园制度建设上创新。
4 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要有创新,做到与时俱进
校园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人的教育教养及塑造人的规章制度。它规定了校园里的人什么样的行为和思想是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什么是提倡的和反对的,什么该奖励的和惩罚的。包含各种行为、规章、制度、规定。因此,在新形式下校园制度建设必须创新,使之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创新校园制度建设。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首先必须体现先进性。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适应时代的要求精心计划和设计,提出学校的近期、短期、远期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发展方向,树立起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目标、共同理想和共同思想观念,促使校园制度建设的提升,从而具有时代发展的先进性。
其次必须体现群众性。校园制度建设应坚持群众参与,学校与师生互动,充分发扬民主,体现群众性的要求。例如规章制度可让师生参与制定、修改、充分酝酿和讨论,然后形成初稿,再征求意见,最后讨论定稿。一个制度的形成集中了每个参与者的思想认识、自我提高的过程,经历了是非分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度制定的过程和执行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对强化育人功能和提高师生执行规章的自觉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制度建设群众性的另一方面是制度实施的群众性,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如校园卫生检查评比、仪表仪容,课间操和黑板报评比、文明行为规范检查等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担任校值日、班级轮值班长等,让学生创设自我教育情境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考核、自我评比,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层面。
总之,学校要发展,必须走改革发展之路,走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之路,就要不断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才能保障和促进学校规范管理,校园文化内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