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献学的内涵、范围和体系诸问题(1)(3)
2017-11-16 01:24
导读:①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2003年版。②黄永年:《中国古典文献学和历史文献学概念和文史分合问题》,载《古籍整理与研究》第2期,上
①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2003年版。②黄永年:《中国古典文献学和历史文献学概念和文史分合问题》,载《古籍整理与研究》第2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③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三集),岳麓书社1982年版。④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三、传统文献学特有的研究对象、范围、体系、性质学科体系的确立与规范是学科成熟的标志,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上世纪30年代,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所著《中国文献学概要》以结集、审订、讲习、翻译、编纂、刻印六章为类,显示出二位学者紧扣“文献”的思路特征;吴枫先生所著《中国古典文献学》以文献的源流与分类、文献的类别与体式、四部书的构成与演变、类书丛书与辑佚书、文献目录与解题、版本校勘与辨伪、文献的收藏与阅读等七大类为结构,体现出吴氏新的设想;特别是张舜徽先生所著《中国文献学》第一次正面论述“文献学”的理论体系,内容包括文献学的范围与任务、文献的版本校勘目录、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与成果、整理文献的目的与任务等,昭示了张氏着重“整理”的文献学理论思路,从而使文献学理论体系趋向完整和成熟。这可以说是文献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第一阶段,其特点是紧紧围绕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文献整理”来构筑体系。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献学理论体系建设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献学从最初的版本、目录、校勘三大内容发展到今天,已出现了各种各样无一雷同的体系,发展到十几门乃至几十门分支学科,而且相关教科书往往是十几章、几十章不分层次地混编在一起,还大有无限扩展的态势,如少
数学者提出来的大文献学体系就多达三级学科,第三级学科在三十门以上,如果就这种体系写成专著,至少要有六级标题方可包容。①科学告诉我们,一门学科如果没有自己特定的理论坐标而任意扩大,大到无所不包,最终它将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而成为大而无当、空而无用的东西,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层次结构,它将不可能树立起理论之树。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董恩林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谣言与
政治——读《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
20世纪前半叶唐代经济史研究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