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份在和谐社会结构中具有的特征(2)
2017-11-23 01:36
导读:首先,要努力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大学教学模式。大学生的发展不是通过外部的灌输和塑造,而是需要主体利用外部环境和资源不断自主性发
首先,要努力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大学教学模式。大学生的发展不是通过外部的灌输和塑造,而是需要主体利用外部环境和资源不断自主性发展。大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倾向唯有在自主性的知、情、意活动中才能得以养成。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只有超越纯粹认知的、包含着知情意、真善美丰富内涵的自主性的学习才能培养自主性的品质,为他们今后的自主性发展和良好人格形成打下良好基础。由于我国大学教学长期以来将知识看作是一个纯粹的逻辑演绎体系,因而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构建成了一种传授和灌输的过程,与此相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基本上停留于一种接受性的、被动的学习,缺乏自主性的探究、批判和创新。这样的学习虽然具有较高的信息量,但从根本上会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和创新能力的底下以及知情意的分离。只有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应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新型人格的要求。
在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传递着、推行者、执行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管理者、示范者;教学模式也不是纯粹的逻辑演绎模式,而是集逻辑演绎、人际交往与感染、生活渗透和环境暗示于一体的综合模式;教学空间也不局限于教室,而是包括各种教育资源的广阔天地;教学的过程不是预设、结论为中心的,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探索式的过程;教学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认知的,而是知情意的整合目标。
其次,建立激励型的而不是约束型的教学制度。在评价制度方面,要改造过去那种依据学业(测量结果)而非人的全面素质和整体人格的评价制度,构建反映人的全面品质的整体人格的评价制度;构建师生、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的评价机制,构建灵活多样的评价考试制度,构建个性化、灵活性、丰富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将人格的发展体现在各项评价标准中。在教师管理制度方面,要突出教师劳动的个性化,解放教师的潜能,给与教室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同时努力促进教师的成长尤其是教师的人格发展,构建有利于教师人格发展的新型教师培训机制。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三,营造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教学环境。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在教学环境的营造上,较为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