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主体性原则及其实现(2)
2017-12-10 01:06
导读:(二)在教学管理中,教师主体参与意识不强、对主体地位的认同感模糊 高水平的教学管理不仅能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能力
(二)在教学管理中,教师主体参与意识不强、对主体地位的认同感模糊
高水平的教学管理不仅能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还能在实践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立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的认同感。但是现阶段在我们的教学管理体制中,作为教师只是停留在被动的接受课时的分配、上课时间的安排、上下课的控制和工作量的核算等方面,在认识上依然存有教学管理还属于学校或学院的行政行为的观念。这样很容易造成在教学管理中教师主体参与意识不强、对主体地位的认同感模糊的现象,因而更凸显不出教师群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主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比较了解,对学生的问题把握得比较透彻,但是由于对教学管理的参与意识不强,导致这些信息无法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因而给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负担。
(三)在教学管理中,学生主体话语权旁落而淡出教学管理之外
作为行为和实践的主体,在一定的情境中必须谋求相应的话语权,表达自己的意愿,按照需求尺度去规范物的存在方式。在教学管理中,学生主体俨然成为被管理的对象,丧失了应有的主体地位。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主体话语权旁落而被淡出教学管理之外,“学生处于无自我的主体状态”。现阶段,高校的课程设置缺乏弹性、知识结构缺乏弹性、修业年限和专业选择缺乏弹性,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专业设置上,专业过细,培养方向偏窄,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难以整合,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不能实现统一,严重阻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再加上课堂教学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高低不等,学生情况干差万别,却都要统一在相同的教学管理体制下,更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实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高校教学管理中主体原则的贯彻
如何贯彻高校教学管理的主体性原则呢?我们认为,主要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高校教学管理的需求。
(一)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人本管理思想,增强服务意识
作为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思想,提高服务意识。首先,要打破行政命令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树立教学管理人员的新形象,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其次,要准确确定教学管理工作者的角色,明确教学管理者的职能,坚持权利、责任和利益相统一,培养教学管理者的主体性意识、创造性意识。再次,要准确界定教学管理的工作性质和方向,强化教学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拓展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的空间和机会。
(二)活化课堂内外的教学能量,调动教师主体的积极性
对于现代高等教育而言,获取知识的方式多样化、选择空间的扩大化以及学生实际能力的分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