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高考学生创造能力的动机与效果问题(2)
2017-12-23 01:07
导读:二、试题内涵与评分标准之商榷 无庸讳言,高考命题既是一项事关万家与一国的工作,也是一项难度颇大的工作,尤其在探索高考命题工作本身的改革时
二、试题内涵与评分标准之商榷
无庸讳言,高考命题既是一项事关万家与一国的工作,也是一项难度颇大的工作,尤其在探索高考命题工作本身的改革时是如此。指望命题改革一步到位的终南捷径和包你满意则无异于对命题者的苛求,而一味赞扬也无补于命题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完善。正是基于此类认识,笔者再就第42题存在的某些不足之处略陈管见。
窃以为,怎样切实体现“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的命题意图,怎样实现命题者的主观动机与考生答题的客观效果的统一,防止二者之间的脱节,试题本身的内涵指向与评分标准的设定就显得至关重大。欲期达到“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之目的,试题本身应当具备让学生“独立思考”或有所创见的余地和可能性,评分标准本身也应当就考生的“独立思考”或创见提供相应的示范,二者缺一不可。坦率地说,第42题在这两个方面似乎显得论证不够,似有出题仓促之嫌。
首先,试题所蕴涵的“独立思考能力”或创见的可能性不大。
众所周知,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问题,自从80年代后期以来,史学界的见解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已渐趋一致,越来越多的学者基本承认洋务官僚力排众议引进机器生产、培养新式人才、提高国防能力、缩短中外差距等方面的努力与相关历史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赞同以现代化为主题来概述中国近代史,将以往论述和强调颇多的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放在现代化的主题中去考察。3年前,史学前辈胡绳在自己的代表作《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的“再版序言”中也提出:“考虑以现代化为主题来叙述近代史的意见,……我认为这种意见是可行的。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几代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作过什么努力,经历过怎样的过程,遇到过什么艰难,有过什么分歧、什么争论,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题目。以此为主题来叙述中国近代历史显然是很有意义的。”(《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对于史学界的有关研究成果,自1995年以来所使用的新版中学历史教材即已有所体现。该教材在概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时,就有一段总结:“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平心而论,史学界之于洋务运动的趋同性认识与新版中学历史教材的有关概述,均不乏充分的事实依据,并非无根之论,倒是以往那种胶执于曾、左、李辈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阶级罪恶而基本否定洋务运动之历史作用的观点才值得推敲或摈弃。“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3页)正是借助于在当时即曾颇遭物议的洋务运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艰难进程才开始鹅行鸭步地启动着。倘若没有这个艰难的进程,近代中外差距势必拉得更大,近代前人势必更易挨打受欺。
一般说来,考查独立思考能力的试题往往要求考生克服死背教材的现象,就教材中的某个合理的论点作出适当的发挥,适当补充教材之外的论据,即使不能对教材中某个不尽合理的论点提出不同见解,也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归纳与综合。就第42题而论,试题所提供的第1种观点实际上就是教材的观点,也是说服力相对较大的一种观点,对选择这种观点的同学来说,他们所能发挥或补充的余地似乎不大,只要死记教材即可获得高分甚至满分。第2种观点虽属教材之外的观点,但已属于大致为史学界所放弃的过时之论,考生所能发挥的余地更小。如果让考生选择第2种观点作答,很难独立思考出可以自圆其说的论据而获得理想的考分。结果,在这道占14分的试题里,选择第2种观点作答的考分明显偏低,最高分很难超出10分,选择第1种观点作答的考分则不难获得满分14分,后者比前者平均高5分左右,脱离教材“独立思考”的考生之得分反而比死扣教材的考生之得分平均低1/3左右,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