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方式的两点思考(2)
2017-12-23 01:25
导读:思考之二: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培养?自学自读代替教师的讲能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吗? 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教师的课虽然教材不同,学科
思考之二: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培养?自学自读代替教师的讲能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吗?
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教师的课虽然教材不同,学科不同,但在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上却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这种方法:比如先让学生自读教材,自学知识,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对重点、难点进行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产生了一种疑问,这样做也可以达到一堂课预期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能否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念呢?我认为学生主体有差异,其教学效果就会有差别,这个问题同样值得研究。
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丝毫没有贬低或削弱教师“导”的意思。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如果认为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自学教材,而忽视了教师的必要的、及时的、适时的“导”就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觉得这就进入了另外一种误区。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问题在于,我们的老师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有偏颇或偏差。让学生去自学自读,归纳要点,掌握内容,仿例练习等等,认为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我认为这从某种角度讲是一种低层次的自学能力。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学生自学能力应该是学习者善于并主动探索的能力,是能够提出、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分析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有一定价值的假设并按照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的能力。例如:我在《乙炔》一节的授课过程中,课本中提到乙炔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原因是其质量分数比乙烯高,碳没有完全燃烧的缘故。结果有的学生产生了疑问:煤当中的碳含量是不是比乙炔高?为什么有的煤在燃烧时,几乎看不到冒烟?书上的实验是在空气中进行的,碳没有完全燃烧,因而冒出浓烈的黑烟,如果在纯氧气中点燃乙烯和乙炔比较实验现象,结果有会是怎样呢?带着这些问题,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验证,也可以上网查找问题的答案。但是,从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提问题的学生已经具备提出、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所提倡的。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新的教学观、学习观认为:教学是要传递的,而且教师要作最必要的、最重要的传递。这种传递包括四个要素:信息、知识、价值和智慧。如果只传递信息和知识,不能传递获得知识的方法,就只能是教书匠。因此,要做到这四点,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去饶有兴趣地读书;必须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去发现、总结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的价值;必须在读书过程中指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使智力得到发展。
以上两点思考是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方式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一个肤浅的分析,由于经验有限,其中会有很多认识不充分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主要参考书目:
1.《努力创造新的教育》北京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
办公室编
2.《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
3.《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叶澜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