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关键因素探讨(2)
2017-12-23 03:36
导读:中试阶段:在科技成果真正应用到企业生产中前,中试环节非常重要,但在目前,中试却经常是最为薄弱的环节。成功的新技术中试,需要除高校和作为潜
中试阶段:在科技成果真正应用到企业生产中前,中试环节非常重要,但在目前,中试却经常是最为薄弱的环节。成功的新技术中试,需要除高校和作为潜在技术使用者的企业之外,中介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应积极介入和推动。
工业化试验和产业化合作阶段:通过中试的成熟技术,就可以在大学和企业的协商下投入工业化试验和生产。在实践中,有时出于分散风险或融资的需要,一些专门的投资机构会参与到产业化的合作中来。
在上述模式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主要的相关方包括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
政府:主要作用是提供一个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律环境和条件,同时还直接为高校的科研任务立项并给予资金支持。近年来,政府主导下的技术市场、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园等中介机构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校:是科技成果提供方,他们逐步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性,其内部制定了一些相关的科技政策,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方面做出成效。
企业:是科技成果需求方,也是体现科技成果最终效益的实现者。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与高校开展科技合作。企业通过向高校提出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市场信息,并提供研发经费实现与高校的科技合作。这也需要企业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注重自身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形成可持续的增值创新。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