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阈际空间的伪译研究(2)
2017-12-25 03:23
导读:“伪译”到底是什么?译本与原作之间传统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正在受到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关系网络”或“互文性概念”(Gentzler,1993:138)。“只要看看人
“伪译”到底是什么?译本与原作之间传统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正在受到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关系网络”或“互文性概念”(Gentzler,1993:138)。“只要看看人们如何使用‘翻译’这个术语,以及人们对待真实的‘原文’这个概念的态度,我们就能发现要辨别翻译行为是否发生难度越来越大”(Bsasnett,2001:39)。绝对点说,翻译与创作的不同只是在处理原料时表现形式上的隐显程度不同而已(童亮,2002:64)。创作和翻译之间没有一个结构清晰的分水岭,只有一个混沌的连续带,借用马瑞林·罗斯(MarilynRose)的话,这是一个阈际空间(1interliminalspace)(Rose,2007:8)。伪译这个具有双重特性的翻译现象正是处于创作与翻译之间的阈际空间,根据对原始材料加工的隐显程度或偏向创作一端或偏向翻译一端。伪译的本质是创作,但它与翻译的联系是内嵌式的,因此它能为作品的文学批评提供新视角;伪译在外表和功能上与“真正的翻译”相差无几,它理应属于翻译研究的范畴。韦努蒂在此基础上更进了一步,他引入“学术”作为第三维度,并指出伪译的存在缩小了翻译、创作和学术三者间的距离。他说:“翻译可视为一种创作,但是这里创作被重新定义为派生而不是自发形成的。……翻译也可看作一种学术,他们都依赖以往的研究成果,都不能完全正确地反映作者的原意”(Venuti,1998:43—44)。也就是说韦努蒂认为原创并不是自生的,而是作者利用久已存在的文化素材,经过重新整理,按照某种价值观,重新写就的,翻译和学术也同样如此。法国作家皮埃尔·路易斯的《比利蒂斯之歌》号称译自一个叫比利蒂斯(Bilitis)的希腊女诗人,后来被读者发现是路易斯的创作。韦努蒂认为这个作品虽是路易斯所写但并不是他自我感情的抒发,而是他累积资料的派生物,是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