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务管理之意义和原则(1)(4)
2017-12-31 02:47
导读:②教师观——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在教师,包括目前新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的关键也在教师。教师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必须重新认识自己。
②教师观——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在教师,包括目前新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的关键也在教师。教师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必须重新认识自己。比如人们常用“蜡烛”“人梯”“渡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比喻教师无私奉献精神和教书育人作用。然而在今天,还应辩证地来看待,仅仅有这些精神品质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在照亮别人的同时,又不毁灭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而作为“工程师”,他不应做学生蓝图的设计者,施工者,学生的人生观蓝图应该由他们自己去设计,描绘,自己去建造人生大厦,教师只能是指导他们设计,帮助他们建造。而在教育教学上,教师作为教育主体,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应做思想者、实践者、研究者、开拓者与创造者,成长为专家式的创新型教师。而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上,应该是学生多个方面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应是组织者。
③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学生为主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不能把学生当成容器,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个性化的见解。“学生”二字,“学”是读书学习,“生”是成长发展。所以学生应该是发展的人,而且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外因,学生才是他们自己发展的内因。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而学生发展有快有慢,发展也需要动力,需要鼓励。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由于一些教师严重忽视了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和发展的道理,低估学困生的创新,歧视成绩差的学生,这给他们留下了难以抹平甚至是终生的创伤,挫伤了他们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尤其不能低估后进生的创新潜能。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④教材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材的涵义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代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又包括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实践的现实教材等。新的教材功能观测强调教材的“范例性”,强调教材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新课程的实施使教材功能又以往单纯的教学提示改变为素材提示,这个改变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发展空间,因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成为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个特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材,包括调整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单元,进行内容整合等;可以自主开发教辅、教具、课件等;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可共享的课程资源等,但是前提是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教学目标需要和谐一致。事实上,现在以不是人教版一统天下了,而是“一纲多本”。从新课程的观点来看,教材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用来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一个“例子”。既然是“例子”,那么就可以选择地用,只要能达到目的,无论用哪一个“例子”都行。而且教材既然是“例子”,那么应该是用教材(例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子)。
⑤质量观——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本质上讲,质量观就如同人才观问题。国家发展需要各种行业、各种层次的人才。考上大学是人才,不能升学而在某一方面有才华有特长的也是人才。从今天的现实情况来看,人才市场的信息反馈,从一个方面证实,毕业生仅仅学业成绩好,学历高并不一定受用人单位欢迎,只有那些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是市场的抢手货。因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重视培养视野广阔、基础厚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协调、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以往那种只顾教书不顾育人,只重书本死记硬背,轻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轻视智能的发展、拼命追求利益驱动的名利,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错误做法,都是与正确的人才观相背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