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1)(2)
2018-01-03 01:28
导读:第三,存在消极型心理,因缺乏实践锻炼而能力较差。弱势学生常常会自怨自艾、报怨生不逢时,加之毕业就业的一些不正之风,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观、
第三,存在消极型心理,因缺乏实践锻炼而能力较差。弱势学生常常会自怨自艾、报怨生不逢时,加之毕业就业的一些不正之风,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失去信心,出现悲观、消极心理,表现为苦闷、抑郁、落落寡欢,许多人陷入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而不能自拔。
第四,存在躁动、分裂心理,自主和自制能力较弱。心理的失衡往往表现为行为的无所适从,个别学生一方面不愿正视自己、不愿接受师生的援助,另一方面又强烈感受到来自家庭沉重的责任和家长强烈的期待,由此产生一种着急、烦躁、忧虑的情绪,从而导致一种焦躁的心理;个别学生敏感多疑,自卫心理强,表现出强烈的失落、茫然、郁闷,常常言语、行为举止极端;马加爵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社会问题,对贫富不均、钱权交易、贪污腐败等现象非常不满,有强烈的愤世、嫉俗心理。
三、原因及危害
第一,生源结构问题。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存在地理、风俗、生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基础知识、表达能力等客观上都存在着一定差距。在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同一校园内招收着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起点不一,但进入大学后要求却大致相同,客观上给低层次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第二,家庭和社会问题。由于弱势学生家庭普遍经济贫困,父母大多忙与生计,没有给孩子应有的家庭温暖,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也缺乏给孩子良好的教养,教育失当。从社会因素看,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
第三,高校的“政策”问题。对基础差的同学进行相应“土政策”的保护,学校的“好心”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但市场不同情“弱者”,在临近毕业时这些同学会发现自己几年的大学学习收获甚微而表现出极度失望;对违纪学生“手下留情”,舍不得处理,舍不得让其退学,反而助长了一些学生的有恃无恐,也对其他同学造成负面影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欠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欠缺主要表现在:目前各大学的心理辅导机构设置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机构的名称、管理、人员编制、服务模式等方面有所不同;咨询人员多为兼职,从业人员大多都是非专业人员;即使部分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却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受过系统训练的人才更少;心理咨询室也多为兼职教师轮流值班,其时间、精力根本无法保证。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贺建云
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我国研究生收费制度的理论探析与实施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