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把“人”字写大》(2)
2018-01-06 05:08
导读:二、以生为本,实施差异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
二、以生为本,实施差异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而要着眼于学生未来。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自从认识到这点,我总是乐于对每一位孩子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从多个角度来评价他们。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他们的潜能,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如今面对这一群天真无邪,纯如白纸的孩子,我知道自己需要更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与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这是新课程对我们师德素质的新要求。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三、以身示范,利用情感育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他们有着自身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我们知道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记得前几天走在街上被几个陌生学生团团围住,亲热的直叫“刘老师!刘老师!”闹了半天,原来是去年借班上公开课的一个班。时光飞逝,我对眼前的面孔感到完全陌生,可他们却还牢牢记得,猛然撞见竟然熟稔如昔日好友。
我冥思苦想,仅仅一堂课的交情这些学生为何如此深刻地记住了我?于是便请教同办公室的老师,他们说新面孔新刺激,在说这类课肯定准备的充分,学生的印象自然就深嘛。我承认这些,但我觉得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老师肯定是特别热诚,而且借班上课时对待课堂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尊重的,多肯定、多赞许而绝少指责、冷遇,更不会戴上“有色眼镜”。因而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没有因为“熟老师”所惯有的定势而失去那一份应该属于他的关爱。甚至,全体学生都会认为:这是一位好老师。
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位美国教育家的话:赞许犹如阳光!是的,每一位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如何,无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老师们的关注与肯定,都渴望照耀到鼓励,赞许的春日阳光,特别是后进生。我想如果每一个老师都不以先入为主的印象给班级成员定性,那么在我们施教过程中,就回少一些偏见,多一些平等;少一些歧视,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冷眼,多一些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