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中学骨干教师培养的动因与作用(2)
2018-01-09 04:32
导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数省市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改善,在数量上基本能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思想状态总体上呈上进状态,其政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数省市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改善,在数量上基本能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思想状态总体上呈上进状态,其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加强。但与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相比,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差距,不能适应中国教育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诸如:
——不适应教育观念现代化的要求。由于受观念与政策的双重影响,现有的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只能适应应试教育模式,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仍旧是占主导地位,对于素质教育和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普遍缺少信心、兴趣与经验。在这项问卷调查中,把“应试教育的困扰”列为教师队伍存在主要问题之首的人数就占被调查总人数的 21.8%。
——不适应中学教育改革的要求。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难以胜任教育和教学工作。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 10.7%的教师自我评价教学工作“不够好”或“一般”,有15.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效果“不够好”或“一般”。至于教育科研能力不强,更是普遍现象,竟高达80.9%。而意识到自身与教育事业发展存在距离,尤其是在教育思想和知识更新方面,也高达71%。
——不适应中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要求。中学教育要把现代科学知识引入教学,教师不仅要打好学科的基础,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重要知识,但广大中学教师与这一要求相差甚远。如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 57.5%的中学教师缺乏计算机基本常识与基本的应用能力,对多媒体和交互技术更是陌生;有58.9%的非英语学科教师基本不掌握外语;有63%的教师对电化教育手段不是缺乏应用能力就是没有这种意识。可以说,现有的教师队伍仍广泛存在教学手段相当落后的状态,基本上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的“原始”阶段。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不适应教育方法现代化的要求。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能按教育规律办事,不了解教育理论的现代发展,不懂得该如何去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状态,对少数需要进行心理与行为矫治的学生束手无策,仍然是凭“经验”办事。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具有上述种种情况的教师总数也达到 68.6%。
——不适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由于中小学教师待遇仍不高,加上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中小学教师职业还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因此不能吸引一流人才从教。现在教师队伍中责任感不强、敬业精神欠佳和钻研精神不足的情况还占有一定比例。甚至不少教师受功利泛化的影响,没有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有的把过多的精力放到“家教”等第二职业上,有的政治观念淡薄,不注意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总结,甚至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 21.3%的教师认为教师工作仅仅是一种职业而已,甚至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工作,更有18.7%的校长、党支部书记和9.5%的高级、特级教师对此有同感。
——不适应社区与家庭教育功能强化以后教师社会角色变化的需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区与家庭教育功能越来越被强化,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去担任大教育的组织者。但事实是,现在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单一的学校教育,不愿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担任大教育组织者的社会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