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大学的制度缺陷及其完善(1)(2)
2018-01-11 01:03
导读:(2)高效的社会发展引领机制。从历史上看,大学是“检验许多较为重要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原理的场所”。北大领导的“五四”青年运动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在
(2)高效的社会发展引领机制。从历史上看,大学是“检验许多较为重要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原理的场所”。北大领导的“五四”青年运动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影响中国近代文化的历史走向,北大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晴雨表”,催生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理论、一种运动,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在大学的引领下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中国,当每年超过四五百万的大学生走出校园,当大学所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超过全国总量的1/4,大学实际上已在知识创造和科技传播的过程中悄悄改变着社会的文化生态。”
(3)相对灵活的组织管理机制。中国公立大学的组织管理结构和整个社会大系统有着很强的“同构性”,除了教学研究结构(校长和分管副校长及其下设的教学院、系、部、研究中心、所)、行政结构(校长和分管副校长及其下设的办公室、人事、财务、科研、教务、学生、离退休、外事处、后勤部门)之外,还有党群结构(党委及其下设的办公室、纪委、监察、审计、组织、宣传、统战、学生、团委、工会等部门和基层组织),形成了内部组织结构的“三足鼎立”模式。这个模式中,“科层制管理”发挥了巨大的功效,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马克斯·韦伯所认为的“等级分明的科层组织制度比其他任何组织制度都更加优越,科层组织在实现组织目标方面比其他所有组织形式更为有效。”
2.公立大学的劣势
(1)集权管理。在市场化、科层化的环境下,中国公立大学行政权力急速扩张,无数的处、委、办、科,还有公司等,满眼见到的都是官。过度行政化、官僚化、集权化的后果,造成了大学除了听命于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外,基本上不受校内教职工和社会的监督;导致了愈演愈烈的“官”、“学”两栖现象,吸引一批批大学教师往仕途奔,一些人一旦获官,出为教授,人为官员,形成集权式管理。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在某几个官员手里,缺乏集体民主的决策机制,尤其是缺乏约束领导者行为的有效监督,决策就不会有效,就会与大学本质属性背道而驰。集权管理在充分地实现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使得大学生态出现了实利化、金钱化、官场化的浓厚氛围,严重扭曲了大学作为知识传授地和新思想发源地的属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近亲繁殖。大多数的中国公立大学在用人方面偏重于使用近亲,而不能对社会优秀人才进行“择优录用”。由于挑选应届毕业生“留校任用”是其传统,几十年的“自产自销”导致在一些大学里,师兄、师叔、师爷——三四代同堂比比皆是。这种近亲繁殖虽不是实质的婚配,但其造成组织的僵化、愚化、弱化、腐化与退化现象,却是同理的。增加了大学管理的难度,制约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改进,破坏了大学的学术底蕴。近亲繁殖所构建起来的“学缘”家族中,处处流露出的是封闭、权威、服从、迷信,通常会把应有的全部学术底蕴破坏殆尽。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的发展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3)权力失衡。中国公立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失衡集中表现为,学术权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利用,二者界限模糊,常常交织在一起,造成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相互越位。概括起来就是“五化”:学术权力行政化,行政权力学术化,大学管理机关化,学术权力操作随意化,学术权力主体弱化。学术权力的主体是教授级人物,而教授的过量和早熟导致教授贬值。加之现在的教授精神气质和专业水准较之过去的教授相距甚远,这是真正导致教授身份危机的核心原因,教授因而丧失学术权威地位而被边缘化。
(二)公立大学的制度约束分析
上述公立大学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大多与其制度特性紧密相关。为此,应以现代大学制度为参照系,从不同的侧面分析公立大学的制度约束问题。
1.决策机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