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2)
2018-02-08 04:30
导读:(三)“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著名的教育主张,意思是说教育对象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不分愚智、不分恩怨、不分老少、不分民族、不分国籍
(三)“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著名的教育主张,意思是说教育对象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不分愚智、不分恩怨、不分老少、不分民族、不分国籍都可给予教育,一视同仁,没有区别。《论语》说:“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因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中国旧时的教育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有,而是少数人所专有。中国号称是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但是却有四分之三的人是文盲。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广大农民不是不可教,而是无教。“劳苦大众所需要的,不是脑筋,而是机会,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居住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更应该接受教育,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于是他亲自跑到农村和农民一起居住,在自己先农民化的基础上,去改造农民,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有教养的“新民”。“新民”是晏阳初推行乡村教育的目标,什么是新民呢?他说:凡是四力兼备的,即有知识力、有生产力、有健康力、有团结力,这四力兼备的人就是新民。所以,他在中国的口号是一方面除文盲,一方面做新民。二、基督教的影响
基督教是提倡爱的宗教,爱是整个基督教教义的灵魂。其基本内涵就是要爱所有的人,爱上帝,包括爱你的友人甚至是你的仇人,要爱人如己。正如《马太福音》中讲到的:无论任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你们不愿意人们恨你们,愿意人们爱你们,那么你自己首先要做到爱人,而不是恨人。不管朋友也好,敌人也好,都是上帝的儿子,对仇敌也不能恨,也要爱他们。由此可见,基督教的爱是一种博爱,不要求任何回报的爱。晏阳初对人民的爱就是这种爱,是不计任何回报的。他从小就受到了基督教文明的洗礼,1903年他父亲就送他到中国内地会创立的西学堂求学,跟随姚牧师(Rev.w.H.Aldis)学习了四年,在姚牧师的言传身教下,晏阳初决定接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1907年,十四岁的晏阳初到成都美国以美会设立的中学读书,在这里他结识了传教士史梯瓦特(J8Xlle$Stewart),并给史梯瓦特取了一个中文名“史文轩”,作为对史梯瓦特诚挚友谊的报答和纪念。事实上,史文轩的言行对晏阳初的一生极有影响。正是由于这些传教士献身于宗教事业的精神激励了晏阳初,使他一生都执著于平民教育事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由上述可知,儒家的“仁爱”观和基督教的“爱人”思想都是要求人们用爱心去待人、去尊重人,实质都是要取消人们之间的差别,达到人我的融合统一。正是由于儒家的仁爱和基督的博爱影响了晏阳初的人生观,使他把自己的毕生都奉献给了平民教育事业,把他的爱洒向了整个世界。在《九十自述》一书中,晏阳初说:“我心中的大事业,是体现儒家的仁和基督的爱”,“爱是人间最伟大的力量,能克服一切;恨是人世间最可怕的力量,能毁灭一切。基督说:爱你的敌人。我没有敌人。若说是真有敌人的话,那是无知无识所造成的贫苦和歧见。我愿以仁化敌为友,以爱化苦为乐。孔子、基督、姚牧师、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