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转化后进生研究(2)
2018-06-26 01:28
导读:根据心理特征可分为智力迟缓型、学力欠缺型、行为——情绪型、动力障碍型和心高手低型:智力迟缓型的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思维和理解能力显得迟钝、
根据心理特征可分为智力迟缓型、学力欠缺型、行为——情绪型、动力障碍型和心高手低型:智力迟缓型的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思维和理解能力显得迟钝、缓慢,常常被指责为“脑子不开窍”。他们在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能力方面,都比正常学生要差些,有些学生还有明显的拼写、阅读、计算等方面的困难,对知识不能变通运用,生搬硬套,很难跟上班里的正常教学。他们在班里不爱说话或乱说话,自尊心不强;学力欠缺型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学习习惯、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学习速度、学习组织能力、自我检查能力、知识基础等方面存在缺陷,因而成绩较差。尤其遇到较为复杂、需综合运用己学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时,便束手无策。其中不少人虽然专心致志,有良好的学习愿望,但效果并不好,常常顾此失彼;行为一情绪型的学生由于行为或情绪方面的问题而造成学业不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品行问题。由一于成绩较差,经常受到教师、家长指责、训斥,同学们的嘲笑、歧视,因而产生与班集体、教师对抗的情绪,常常表现出敌意、挑衅或破坏性行为,有较强的攻击性(这种感情下的对抗不消除,即使最公正、友善的教育也没有效果)。②不适应或不成熟行为。如学习懒散,不爱动脑筋,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自觉性;贪玩,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怕困难;受教育后虽能改过自新,但用不了多久,一旦受到诱惑,又动摇、退缩,依然故我。行为一情绪问题可以引起学业不良,也可能是学业小良导致了各种行为一情绪问题。两者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较为复杂;动力障碍型的学生学习态度不良,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缺少发自内,自的学习欲望,学习是他们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具体,自信心低,自卑感强,对学习感到恐惧、焦虑、厌恶,缺乏对学习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业责任心不强,不知“勤奋”为何物,缺乏坚持性,不思进取等。动力障碍也是中学生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三、后进生的个性倾向性
(一)个性倾向性的形成和发展
人在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总会以一定的态度对待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这种有选择的态度逐步稳固下来,便形成了一个人的个性倾向。个性倾向性,(即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对一人的行为和行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是构成人的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系统。一般说来,3岁前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点极不稳的,属萌芽状态。学前期儿童开始有了稍稍固定的个性倾向性。这首先表现在兴趣方而,如有的幼儿爱听故事,不喜欢唱歌:有的爱画画,不喜欢跳舞;有的在良好的早期教育影响下,开始萌发了写字的兴趣、计算的兴趣等。其次,学前期儿童的个性倾向,在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中也开始有所表现。但是就整个情况来说,他们的个性倾向性是耳、稳定的,很容易发生改变。
儿童进入小学以后,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个性倾向性逐步得到发展,这在兴趣、动机、理想等方面都能表现出来。兴趣是个性倾向性的具体表现。小学的儿童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学习兴趣。如新的环境、新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都能激起他们的求知兴趣。但这时的兴趣还很笼统,并未分化。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教学因素(教材、教法、成绩等)的分化,学习兴趣逐渐开始分化,只是这种分化尚不够稳定,常因外界条件或某种原因而改变。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和未来生活的愿望和祖国建议的前景相联系。虽然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选择还没有完全确定,但与之相联系的幻想往往影响着他们的兴趣。在兴趣的范围方面,从对课内学习逐步过渡到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从兴趣的对象看,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中直观的、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相联系,而高年级学生开始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以及非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开始发生兴趣。一些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兴趣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与教学态度、教学质量、学习成绩、成人对不同学科的倾向程度、家庭的环境影响等因素有关。一般地说,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也是成绩最好的科目。当然,总的看来,小学生的兴趣也还不够稳定。行为动机是从直接的、短暂的动机逐步向自觉的、远大的动机发展,从不稳定的动机逐步向稳定的动机发展;学习的动机则是由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过程性动机逐步向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结果性动机发展。在此发展过程中,动机的外部强制性日渐减少,自觉性日益提高和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