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汉字教育中的文化意蕴(2)

2018-06-26 01:39
导读:2、 枯燥的书写练习, 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汉字总数很多, 学起来难免枯燥、乏味。汉字难认、难写, 为了巩固对字形的认识, 现在的中小学教

  2、 枯燥的书写练习, 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汉字总数很多, 学起来难免枯燥、乏味。汉字难认、难写, 为了巩固对字形的认识, 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写字训练的策略, 在教授生字词时的一贯做法是让学生十遍、几十遍, 甚至几百遍地重复书写一个汉字, 这种机械式的书写记忆往往让学生不知所写, 只是应付了事, 更别说对汉字有着什么样的兴趣了。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平淡无奇的讲解, 忽视了汉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使得汉字教学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使学生学起来感觉更加枯燥乏味。

  3、 汉字构词灵活, 构词能力强, 容易导致错别字的出现。

  认识汉字便能认词、造句。学习了几个独立的汉字, 便能组词造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一个字, 在遇到同音字的时候, 学生往往会把这两个字混淆, 而胡乱组词造句, 造成别字、白字的出现, 同音错别字、形近错别字层出不穷。

  4、 年轻教师的汉字书写水平越来越低, 传统基本功底欠佳, 不能起到示范作用。

  现在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 年轻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较高, 但板书布局凌乱, 字体不规范。板书在课堂上可以有很多的闪光点, 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互动才能产生。而且文字存在的形态是意象, 忽视文字的不确定性, 简单以媒体直观形象取代文字意象, 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导致文学含蓄性的消失和学生想象力的弱化。

  三、如何解决汉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 提高教师的汉字文化意识。

  析形解义、因义记形, 建立音形义的牢固联系, 此法主要适用于单个汉字的教学。汉字以其形表其义, 每一个汉字细细品来, 都蕴含着一种内涵。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加强中小学教师对汉字文化的认识, 使他们懂得所教汉字的文化韵味, 在给学生讲解时, 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形来了解汉字的义 , 让学生不仅仅是为识字而学习汉字, 如此这般, 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学生学起汉字如鱼得水, 老师教起来也得心应手。同时, 我们的汉字文化也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如此两全其美, 我们何乐而不为之?

  2、 掌握汉字规律, 把汉字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知道汉字的高频词, 依据汉字的规律进行教学, 可以降低学习汉字的难度。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应培养学生在学习汉字过程中的应用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强汉字的实践性, 不要刻意追求汉字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汉字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汉字材料, 在大量的汉字教学实践中掌握运用汉字的规则和规律。

  3、 强化汉字的艺术性, 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汉字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作为唯一一种文字艺术品, 我们应该重视汉字的书法艺术, 在校园里为学生营造书写的好氛围, 将书写文化作为学校文化中的一个部分来重视。

  可以这么说, 加强汉字文化的认识是提高学生学习汉字兴趣的基础。应该组织多样化的练习, 提高学生学习与书写的兴趣, 以更利于增强汉字的文化意识。

  

   郭锦桴。汉字的永恒性、丰富性、优美性兼倡议建立全国性汉字文化博物馆 .汉字文化,2008(1).

   聂春梅。 论汉字的繁复与简易 . 船山学刊, 2008(3):109- 111.

   苏瑞琴。 对外汉字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3):59-60.

   李春霞。 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陇南报: 副刊, 2008-7-2.

   彭小明。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论 . 教育研究, 2008(1):84- 87.

   潘庆玉。 试论语文教育的存在论方式 . 教育研究,2008(1):70- 75.

   赵丽玲。 论语文与语文教育的本质特性 . 教育评论,2008(1):89- 91.

上一篇:浅议法学本科教学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