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机电毕业论(2)
2013-09-26 01:03
导读:新颖性,要有吸引力,又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调研课题题目的提出,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方式,大多数题目由教师提出,部分题目则是从学生中获得。一
新颖性,要有吸引力,又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调研课题题目的提出,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方式,大多数题目由教师提出,部分题目则是从学生中获得。一般每学期选定12个左右的题目(2~3人/组) 。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解更加深刻,并深有体会,同时锻炼了查阅资料、写报告和作报告的能力,掌握了科研文献的检索方法,阅读一定的中外文文献资料,极大地拓宽了知识面,这正符合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式。并且每一组学生展示自己的一份报告,同时能听到其他11份报告,极大地扩展了视野,丰富了课堂内容,使课堂气氛也变得非常活跃,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3. 灵活的考核方式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现行的教学模式大多还是求同式,是制造“标准件”的方法,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个体的差异被漠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
应试教育在当前已显露出不少弊端,虽然考核方式已呈现多样性,但考试仍然是各类教育中普遍采用的考核方式。为了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现提出有利于知识构建、体现以人为本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 100分) =期末的笔试(60分) +课题的调研实践(30分)+平时的纪律、能力综合表现(10分) 。笔试卷面的考题以应用性题型为主,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或解释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现象;平时的10分主要通过2次随机的课堂小测验来评定,这样既加强了课堂纪律,又测验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报告的30 分=书面报告18分+汇报能力12分。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调研学习,学生主体能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因为与考试成绩挂钩,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调研的积极性就更高。从实践来看,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既完成了课程考核,又学到了新的知识。并且学生的个体优势得到充分的表现,对学生的考核不再是一刀切。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价值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老子的道德教育方法强调理想的教师对学生应持的态度必须要师生相互信任。建构主义理论的学生观、教学观与中国先哲的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采用知识建构的整体教学过程,教师起到建立框架、指导引导知识点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最大程度抵消个体差异的负面影响,而得到全面的发展。笔者通过4年的教学实践,证实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适宜素质教育,提高了教学质量,活跃了学生创新思维,受到学生的良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