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特性的转变历程与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2)
2013-05-13 18:11
导读:化基础 1、组织基础。从纵向的集权化、控制性的转变为横向的、扁平式的分权化管理,以基层作为管理权力的基点,在组织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伙伴
化基础
1、组织基础。从纵向的集权化、控制性的转变为横向的、扁平式的分权化管理,以基层作为管理权力的基点,在组织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伙伴式关系,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知情权和参与权,使每个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有权依据他们直接掌握的信息,审时度势,适应情况的变化自行进行决策,并在其运作中形成一种以“自主管理”为基础的“自行调节”、“自行控制”、“自行适应”的机制。这种不是靠权力而是靠信息来维系的组织结构,是管理人的组织基础。
2.思想基础。在企业内部实行“产业”,使员工和经理人员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同样的参与权力,把人本主义、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于
企业管理过程的始终,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人性化的组织(humanized organization),借以从人的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人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动力,使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宝库都能转化为企业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这种尊重人的人格独立、权力平等的民主化思想,是人文化的思想基础。
3、文化基础。以价值观和相应的风尚、行为为准则为核心的文化,是一种内在的自律性因素,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可以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人的行为,在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中充分发挥其“社会软件”的作用。企业作为由广大员工组成的有机联合体,在组织与成员之间形成一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有助于增强广大员工对企业的内聚力和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进而实现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二者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并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管理会计人文化的文化基础。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二)管理会计人文化可以为企业提供多层次的智力服务
传统管理会计一般只能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管理信息,即为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但在新的条件下,只要求管理会计为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已经远远不够了,应进一步从广度、深度上扩展,除了从信息层面提供支持外,还应从知识、智慧层面为管理提供智力支持。这意味着在知识条件下,企业管理对管理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数据具有原始性,一项数据通过同其他数据相联系,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组合,赋予它认识上的意义,就成为信息。例如:料、工、费是的组成部分,一件产品的料、工、费是多少,只是数据;把它们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组合,形成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就有认识上的意义,而转化为信息了。
信息是知识的原料和基础,信息通过精化(去粗取精)和内化于人的头脑中,形成知识。信息可以来自书本(书本是信息的载体),也可以来自经验(从经验的积累中探索并领悟规律),通过内化和系统化而成为一个人的知识。
知识和信息还有一点不同:信息是客观的,知识是主观的。如一本著作包含的信息是客观的,因为它已经物化了。但不同的人读它,可以有不同的感受,而获得不同的知识。
智力是知识的活化,是能用来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早在400年前,英
弗兰西·培根就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但并不是任何知识都能表现为力量,只有已经活化的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没有经过活化,即食而不化的知识,只是死知识,是不会表现出什么力量的。
智慧比知识、智力更高一个层次。它侧重洞察与感悟,善于从整体上掌握事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2.管理会计人文化可以使它为企业管理提供的信息支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管理会计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支持,要求它对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过程,使原始信息转换成为能在管理工作中实际应用的系统化信息形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会计师为使信息加工工作卓有成效,要遵循思维规律,对有关信息显示的各种征兆和信号,能善于慎思明辨、触类旁通、见微知著,从整体上加深对有关信息的认识。例如,顾客满意程度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有多种表现形式:顾客发现本企业发送的产品质量有问题,要求派人去检修,是顾客对本企业产品不满意的一种表现;同样地,顾客原样退回本企业发送的产品,顾客对本企业信任感降低并减少新的订货,顾客对本企业丧失信心且不再进行新的订货,甚至撤消已签署的订货,顾客对本企业怀有恶感,使本企业在上的声誉受到连锁性的负面影响,都是顾客对本企业产品不满意的表现。以上几种情况,都表明顾客对本企业的产品不满意,但程度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停留于简单化的认识。也就是:对顾客满意程度的消长变化,要善于慎思明辨、见微知著,其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完全靠计算就能直接掌握,深层次的问题要靠“悟”——“悟”出在深层次起作用的企业经营思想上的方向性问题,认真进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顾客满意程度造成负面影响的种种因素。
其他如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都是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盛衰成败的重要综合性指标,但其消长变化的趋向和前景,都不是依靠的数字计算,而是必须依靠对企业内外因素微小变化所显示的各种征兆进行综合判断,才能掌握的。在这里,显然是悟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在起主导作用。这也正是管理艺术观的具体体现。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3、管理会计人文化可以更好地掌握企业内各成员知识类型的转变,为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服务。
(1)关于知识类型的转变。如前所说,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智本管理,是以尽最大可能促进知识创新为其中心任务。知识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新知识一般不是某个人单独创造的,而是在一个组织内通过团队(一个群体)中的各个成员共享知识而产生。知识创新的关键,是要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最终转化成对企业整体有价值的知识。在这里,碰到的最困难的问题在于:一个人的知识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知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易于同企业内其他成员沟通和共享;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难于同企业内其他成员沟通和共享。所以知识创新,是以隐性知识为起点,并通过知识类型的转变而实现。显性、隐性两种知识类型,可以形成如下四种形式的转变:①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②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③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④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④从以上知识类型四种形式的转变,可以看到:知识资源不同于物质资源的一个重大特点,在于知识资源并不会因为由更多人分享而减少,反而会增加,即一个人的知识同别人分享了,别人受益,自己也无损。
(2)设计一种指标多样化的瞬时信息卡,掌握企业各成员四种形式的知识转变。如前所说,隐性知识是无形的,是深藏在人的头脑中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而知识类型的转变是发生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活动,怎样运用信息卡来掌握各个人知识类型的转变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总的思路是:知识类型转变的过程确是无法捉摸的内心活动,但知识类型转变的结果却是有踪迹可寻的。有迹可寻,就可以为人所掌握。那么,是怎样有迹可寻呢?
中国大学排名
假如有一个极其高明的面包师,他拥有一种与其他面包师不同的诀窍,他做出的面包有一种特殊的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风味,其他的人无法模仿,他自己也无法用明确的、系统的方式进行表述说出一个所以然来,他的这种诀窍,是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存在。后来另一成员向他拜师学艺,他言传身教,学徒也有所领会,手艺有很大提高,做出的面包也很受欢迎,但学徒也无法明确表述其中的奥妙,这种手艺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