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会计作用:现状与基本出路(3)
2013-05-15 20:29
导读:M公司1993年49.7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主要就在于忽视微机技术的兴起,而死抱390大型机技术(曾给IBM带来70%的回报,每年利润40亿美元)的缘故。而一开始
M公司1993年49.7 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主要就在于忽视微机技术的兴起,而死抱390 大型机技术(曾给IBM带来70%的回报,每年利润40亿美元)的缘故。而一开始作为芬兰一家纸浆和纸张生产商的诺基亚,尽管80年代在机生产上遭惨败,但由于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了新一代数字技术蜂窝式电话,后成为欧洲第一,在美国仅次于摩托罗拉,世界排名第12位的远程设备制造商,其关键在于找准了袖珍型移动电话这一技术。由此可见,企业发展若不能正确地把握技术变化趋势,则必然前景不妙。这决定了现代企业必须把研究与开发当作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
按西方流行的S曲线理论,技术发展的一般模式如下:
按这样的S曲线,新技术B首批产品支付的费用特别大,但改进老技术A并不需要很多的费用,于是许多企业热衷于改进老技术,而不愿意开发新技术。因此在技术A 上投入大量资金往往会使企业感到有可靠的报酬。但在技术B上投资存在双重风险,一是从现行业务上转走了资源,从而影响现行业务;二是转移的资源使用效益不得而知。麦金西公司(Mckinsey&Co.)的理查德。N.福斯特提醒企业:投资在技术B 上的投资回报通常是技术A上投资回报的5倍,例如品,研究与开发(R&D)基金10%投入到技术B,但在增加利润中占了50%的份额。不过一般企业都会把80%的努力及资金投入技术A. 的重要使命就是要画出企业的S曲线,改变企业因循守旧的经营观。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企业价值流的正确设计。
对S曲线的正确描述,通常借助于企业核心能力与战略价值流规划。所谓核心能力,是企业能用于许多产品、具有关键性技术或技能的能力,实质上是企业创新能力,即竞争对手难以复制或模仿的技能,是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而战略价值值流,是企业对核心能力的开发投资流程,包括战略素质的确定与再建,战略素质的塑造和整合,以及关键价值流的维护和改造。管理会计所能做的,是将核心能力、战略关键价值流与技术 S曲线相结合,为经理作出正确的R&D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就具体方法而言,管理会计对企业现有的或正开发的产品或技术、运用价值转移分析方法,认识各产品、技术价值流入期、价值稳定期和价值流出期的特点及进程,这种认识随着技术发展趋势和顾客偏好变化而及时调整,从而保证能为企业正确、及时地指明战略素质、关键价值流和战略价值流,便于作出恰当的R&D决策。管理会计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助于经营者熟悉顾客偏好,了解富于竞争力的经营策略,知道外部剧烈变动在其他行业和本行业引发的价值转移,从而更清楚、更恰当地察觉出自己所处环境中有利与不利因素,进而作出明智的经营决策。
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各个企业对国内外市场和消费偏好研究并不重视,有些企业根本无力关心这些,经营管理随心所欲。其次,对企业价值流缺乏正确分析,现有的会计核算尚无法提供这方面的正确数据,不少会计人员并不熟悉核心能力和关键、战略价值流分析方法。再次,企业R&D的积极性不高。据有关资料,我国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额的比例:总体为3.37%,国有企业为2.87%,集体企业3.71%,股份制企业4.1%,外商投资企业4.82%,私营企业7.43 %;东部企业3.63%,中部企业3.23%,西部企业2.99%。与发达
企业10%左右的比例相差很大,若考虑销售规模的差异,我国企业技术开发投入更显不足。(注:《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第126页。[德]布朗(Braum)《创新之战》,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1页。)中国企业技术开发积极性不高,就国有企业而言,与1993年制度改革有直接关系。按新的财务制度,原来按销售收入一定比例(3%)计提企业技术开发费的做法被取消,企业技术开发费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制度,但这几年执行效果表明,这一制度目标远未实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企业创新与企业评价标准和领导作用机制存在着明显的冲突。首先,以“利润”为评价企业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企业必然格外关注当期利润,任何减少当期利润的费用包括技术开发费,企业必定会能少开就少开,最好不开支。其次,企业领导任期制。技术开发往往减少本期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利润,指望经理们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业绩而可能提高继任者业绩的制度是很不现实的。因此,中国企业技术开发,尚需政府在制度上提出硬性要求(比如,规定必须按销售收入或生产价值的一定比例计提技术开发费),并建立严格财务约束机制,以确保中国与开发活动的有效开展。这个问题解决好了,管理会计也就有了促进企业R&D的作用空间。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上述三个问题不解决,管理会计任何制度及方法在中国企业的应用,都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S.卡普兰、戴维。P.诺顿《综合记分卡》,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2.[美]詹姆斯。迈天《大转变》、《生存之路》,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997年出版。
3.[美]阿德里安。J.斯莱沃茨基《价值转移》, 中国对外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
4.[美]詹姆斯。P.沃麦克、[英]丹尼尔。J.琼斯《精益思想》,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