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魏禧救荒思想探析(2)

2014-09-02 01:01
导读:强化执法,有序管理。针对灾区可能出现“强借劫夺之患”的社会治安问题,魏禧主张强化执法,维护市场秩序,保证灾区社会稳定。他指出,“立义仓”

  强化执法,有序管理。针对灾区可能出现“强借劫夺之患”的社会治安问题,魏禧主张强化执法,维护市场秩序,保证灾区社会稳定。他指出,“立义仓”要“尽以赏罚之权归于官”,确保仓储粮食的有序统一管理。同时,要行“严游民之禁、重强粜之刑、酎远粜之禁”等政策,要“核户口、定城乡分给之法、编户丁牌”,并“许人告发”,强化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稳定。他在提出“禁讼、清狱”同时,又要强化政府行为,要“别赏罚”,“弛税禁”,“施粥、施药、收弃子、葬殍”,“教别种”,“收买民间草薪衣服器用”和“多置空所以处流民等以救民安民。这些具有人性化的荒政主张,不仅能救民于水火中,而且对维护灾区社会安定,恢复灾区重建都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
  
  三、魏禧救荒思想的参考价值
  
  魏禧参考古人救荒之法,因时因地加以创新,使其荒政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内涵更为丰富。透过其《救荒策》,思考今后如何开展防灾救灾工作,仍大有借鉴意义。
  1.充足的物资储备和坚实的财政保障是抗灾救荒工作顺利展开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物力财力等经济基础,再好的荒政理论和措施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魏禧的《救荒策》中先事之策中重农、立义仓、设訾堡等方法其实都是告诉我们,作为政府机构要有充足物质储备来应对不知何时会发生的灾害。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立国家和地方灾害战略储备是极其重要的,仓促应对灾害的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中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保障有力有序的防灾减灾体系。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央政府正确决策,启动国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紧急调拨粮食等各种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有条不紊的救灾工作使大批灾民得到了有效的救治和安置。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而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灾害面前我们无能为力,但可以将损失降至最低,这也是魏禧忧国忧民思想的精髓所在。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高效的组织保障是抗灾救灾工作成功的关键。魏禧在《救荒策》里多次提到安民救民的措施,并且在行政干预中的统筹规划。救荒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管哪一个环节都需要其他各个方面的配合协助,环环相扣。比如说,在灾害发生时主要是抢救生还的群众,统计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而在灾害发生以后主要工作就是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了。这些内容魏禧《救荒策》中都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描述,如“多置空所,以流民而严其法”,就是说要妥善安置灾民,给他们住的地方让他们安定下来。1998年的中国特大洪水,当时国家在妥善安置灾民后,很快就开始灾区恢复重建工作,这一系列措施都是在高效的统筹协调下进行的。九八洪水抗灾的胜利告诉我们,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是救荒工作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客观上体现了魏禧有序救灾思想。  3.制度化的救荒体系是抗灾救荒成功的保证。魏禧的救荒思想在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制度下产生的,是以分散的个体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人民和封建政府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总体御害能力较低,制度化的救灾体系难以形成。魏禧试图以“先事、当事、事后”之策对灾害进行体系化的构想,对救灾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这些方法与措施更多是依赖在一个领导有力的地方政府和杰出的官员。比如南宋淳熙二年(1175)辛弃疾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创作了《论盗贼劄子》给皇上上书,指出“弭盗”之法在救荒。淳熙七年(1180)辛弃疾在湖南安抚使任上,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克服灾荒带来的危害,官府招募灾民做民工组织灾后重建,提供米粮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既解决了灾民的安置又完成了灾后的建设,一举两得。(《宋会要辑稿》一五二册《水利篇》)。淳熙八年(1181),江西发生灾荒,辛弃疾此时任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那一年江西境内发生严重的饥荒,粮商囤积居奇,米价飞涨。面对粮荒引起的混乱,辛弃疾雷厉风行,采取紧急措施,张贴八字告示“闭粜者配,强籴者斩”。告示一出,混乱局面就很快地稳定了下来,饥荒也很快得到了控制[3]。这些事例说明在当时的封建王朝的家天下统治之下,只能依靠某一两个能人帮助渡过灾荒危机。由于阶级和时代的限制他们(包括魏禧在内)也不可能提出制度化抗灾救荒的措施安排。从汶川大地震高效救援中,我们可看到,制度化的救灾体系是这次抗灾救灾的成功的保证。正因为有国家法律保障,各级地方政府才能在国家统一部署下,行使政府公共事务管理职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突如其来的灾害。
上一篇: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财政状况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