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农村建设的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2)
2015-09-18 01:00
导读:4.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倡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业投入的利用效
4.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倡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业投入的利用效率,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西部的自然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多年来,西部农业发展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破坏之上,造成人口、自然资源、环境的严重失衡。原因在于西部农村人口文化教育程度低下,一般不具备理性的计划生育意识,而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大大降低了人均资源的拥有量,对西部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满足人口膨胀的需要,西部农民继续延用一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砍伐森林、开垦荒地,造成自然资源十分短缺,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生存环境的恶化使西部发展受到严重限制。人们越来越穷,于是造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人口与资源环境恶性循环。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西部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坚决制止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
二、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口数量大,自然增长率高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的数字统计,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占全国农村人力资源的30%左右,占西部人力资源总量的80%左右。由于贫困与多生的恶性循环,导致西部农村人口增长过快,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形成独特的“数量取代质量”的人口发展模式。2003年西部12省市区总人口约3692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57%,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个百分点。最高的有西藏、宁夏、青海、陕西。而人口的增长主要在农村,成为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障碍。
2.农村人才资源素质较低,人才短缺和浪费并存
在农村人口中,人力资源素质普遍较低。根据2004年统计资料上的数据,6岁及6岁以上人口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4.5%,15岁及其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的比重为18.2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8个百分点,尤其是西藏,高达54.86%,青海、云南、甘肃也都超出20%。西部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整体水平与全国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即使农村有一部分科技人才,由于西部农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使农村的科技人员大量流失,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与此同时,农民受自给自足经济的影响和文化素质水平低的限制,造成农村劳动力不愿意接受或接受科技能力不高的现实,致使许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在农村大范围推广,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地发挥,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这样,农民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显示了对科技人员需求不充分,最终出现人才闲置与稀缺并存。
3.教育投资不足。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育
教育能够明显地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而当前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投入严重不足,它表现为教育需求投入和供给投入脱钩。在西部农村地区生产水平较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对教育需求的动力,农民没有看到科技给人们带来丰厚的效益,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而偏重于体力劳动,重视外出打工的眼前收益,忽视科技的长期性回报,使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导致农村中辍学率始终居高不下。此外,农村教育发展过度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而西部地方政府财政的匮乏又制约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引起教育供给不足,形成了人才资源的巨大开发潜力与实际开发能力的反差。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4.农村人力资源身体素质差
由于营养、卫生、医疗、保健以及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民身体素质的总体水平偏低。一方面西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不高,并且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收入差距的扩大,限制农民消费能力的增长,不利于生活水平的改善,极大地影响到农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我国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投入大大落后于实际需要,办医形式以及农村人力资源的健康保障制度受到较大影响,农村公共预防保健服务薄弱,卫生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人力资源健康水平提高缓慢。具体表现在西部的贫困地区,一些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还很高;农村卫生投入不足,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难以保证;农村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许多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单一;农民基本上都是靠自费医疗,许多家庭靠变卖家产和借债来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