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8大管理悖论(2)
2017-08-05 04:33
导读:悖论3:信息技术带来的管理效率VS信息化陷阱 很多企业都采用了信息化来提高企业效率,企业通过购买应用软件和其他能用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来提高
悖论3:信息技术带来的管理效率VS信息化陷阱 很多企业都采用了信息化来提高企业效率,企业通过购买应用软件和其他能用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来提高管理效率。在一些行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根本条件,如银行业普遍使用ATM后,如果有金融企业不使用,就会陷入不利的竞争位置。而采用更先进的IT技术来改造现有的业务,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例如,全球最大的零售巨头沃尔玛,就通过与供应商使用复杂的电子数据交换网络而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而降低了其库存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沃尔玛在全球和竞争对手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 但是,信息技术会导致反面问题的产生,企业管理者如果过分追求信息化的高技术,结果不是伴随而来的高效率,反而陷入木桶理论的危机。比如,信息管理系统不稳定,甚至丢失生产和客户信息,客户对新的界面很不习惯,很多人干脆不用,仍然沿用原来的手工方法;员工不能不用信息系统,但他们常常错误不断,生产率反而降低,甚至由于数据的滞后,导致错误的信息和决策。但为了解决现有系统的问题,企业还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更新系统,或采用更大的信息系统来集成整合或代替,导致企业陷入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怪圈。在ERP、CRM 刚引入中国的时候,很多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公司,大力向企业鼓吹信息化的好处,而回避企业陷入信息化投入陷阱的可能性。例如,戴尔公司小ERP系统的建设上就曾经投入了两年时间和超过2亿美元的资金,但是后来又不得不公开宣布取消。他们认为,采用这套系统得不偿失,还不如去寻找更有效的能够重新整合计算机产业的系统解决方案。 信息技术肯定能带来效率,但是却需要一定的最低投入和积累,如果这个积累不是很长的时间的话,很有可能不仅改善不了效率,反正会变成企业的负担。有专家举过一个形象的例子:假设某个企业的信息化需要 100万元的投入,三年时间的知识积累,那么如果企业投入了30万元,积累了一年的时间,并不能保证得到30%的预期成效。事实上,这时的成效很可能是零,即使投入了90万元,积累了两年的时间,成效也可能只是1%.
悖论4:管理技术化VS人的个性化 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把无数企业都推到了信息时代的前台,企业当前所能应用的管理工具比过去更多了。很多企业已经完全实现了数字化办公,汇报工作、会议、与客户会晤都通过网络来进行,信息技术的普及实现了精准和实时的管理,管理的弹性空间大为紧缩。 但是,在数字化的企业管理中,实践活动的方式主要是用电脑网络虚拟,企业内部的交流趋向于更高科技化与更低接触度。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之间的直接交往、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计算机语言,人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的方式在电脑屏幕上传播。于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自然交流越来越少,企业里面的各种群体的纽带越来越松弛,带来了技术和人性化之间的矛盾,企业面对信息化的冲击也更需要注意保留或强调人性化的沟通。未来的前景是人的技术化,还是技术的人性化?这的确是管理者要面对的问题。
悖论5:生产和交易成本降低VS管理成本上升 信息技术可以使人工完成的工作由机器来完成,企业通过改进工作流程,可以减少工作岗位,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大量的信息获取和分析的成本,也通过互联网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戴尔电脑公司就得益于信息时代,通过个性化定制和直销模式,戴尔电脑在全球的PC制造商中拥有较低的成本,从而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网上检索工具的出现,企业在网上收集资料的成本迅速下降。利用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很容易就一个专题找出成千上万篇相关的内容。应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企业在许多模块上的成本。 但是,与此形成对应的是,企业不得不花费其他的一些成本。以资料搜集为例,获得资料的成本极度下降,但是资料的筛选成本远远超出资料的收集成本。有数据显示,信息的增长量是每2年增长1倍,1935年美国每生产1美元产品要在信息处理方面花去15美分,1985年在信息处理方面的花费上升到25美分,1995年上升到36美分。而在企业的实际管理的领域中,每多应用一个工具,就需要多花一部分成本来维护,或者监督,或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