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对策(2)

2017-08-19 05:46
导读:会计准则是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的基础,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会计准则既是会计信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草本规范,也是监管部门对企业

  会计准则是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的基础,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会计准则既是会计信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草本规范,也是监管部门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虚报、隐瞒、误报、舞弊等问题进行事后惩戒的重要依据。而监管部门对企业盈余管理是否过度的认定和判断,是建立在企业是否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和基础之上的。这说明完善的会计准则对规范企业的盈余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会计准则的规定具有诸多漏洞,不仅会给企业的利润操纵和盈余操作留下可乘之机,而目在事后监管中也会遇到不少麻烦。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一方面弥补了原有会计准则在规范企业盈余管理方面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留下一些新的漏洞。这就要求继续完善新的会计准则,对新会计准则中的漏洞和不足进行修改,进一步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三)改进股票市场相关制度规定
  目前我国证监会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的有关规定,指标单一,使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应当建立一个多参数控制体系,以综合衡量和测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务,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而使管理当局进行利润操纵,缩小操纵空间,提高操纵难度。根据现行规定,对配股资格重新规定为“净资产收益率最近三年平均10%以上,但任何一年不得低于6%“,这虽然遏制了“10%现象“,但却有可能导致“6%现象“的重演。因此,有必要改变配股资格的认定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唯一指标的状况,建立一套包含公司赢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的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同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对不同行业和类型的公司设计和实施不同的参数控制标准;改变目前特殊处理或终止上市单纯以公司是否连续三年出现亏损作为唯一控制条件,不仅要考虑亏损年限,还要考虑亏损的程度、亏损的性质,另外还应结合公司的收现能力、偿债能力、持续经营能力等综合考虑,建立多参数的监管政策体系,增加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业绩“的难度。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四)转变审计的交易模式,强化中介机构的监督职能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一环,但在目前的交易模式下,会计师事务所好比是上市公司的控制人雇佣的私家侦探,而这个侦探的主要任务是发现雇主的违法行为。改变审计服务的交易模式是当务之急,应该将审计意见的使用者和购买者统一起来。比如可要求上市公司每年按其资产或利润的一定比例缴付一定的资金设专门账户管理,用于支付会计帅事务所的审计佣金或独立董事的薪酬;改变现行的审计委托模式等等。同时强化中介机构的质量监督功能,建立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注册会计师因串通舞弊或重大过失而未能发现重大会计造假,致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加大处罚力。
  (五)监管机构应端正监管角色
  我国证监会一方面审批的权力太大,如把在其他国家需用律帅事务所、会计事务所、投资银行的信誉才能承担的风险全部接受下来;另一方面,监督的权力太小,如香港证监会可以发传票,可以进银行查账,而在内地却不可以。因此,证监会要正确履行监管职责,就应该缩小审批权力,扩大监督权力。证监会将审批权下放给证券交易所,为加大查处市场违法、违规的力度与公安部联手成立稽查管理机构,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鉴于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已经摆脱低迷状况开始回暖,因此更要警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严格审查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监督管理上市公司的运营状况,使证券市场以积极健康的状况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魏明海,谭劲松,林舒.盈余管理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3]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J],2006年第3期
上一篇:浅谈工业企业成本管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