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的供应链绩效均衡分析(2)
2017-08-24 01:29
导读:面对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与个体绩效的平衡,决策者如果在初始决策时,对其他成员的对策没有估计,那么经过几次合作之后,则会对其他人的策略有了稳定
面对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与个体绩效的平衡,决策者如果在初始决策时,对其他成员的对策没有估计,那么经过几次合作之后,则会对其他人的策略有了稳定的印象,对决策结果也就逐渐有了稳定的归因。严进在资源两难任务中合作行为的演变实验中,得出以下结论:如果环境是相当确定的,那么决策的情景线索也比较明确,称之为“强环境”,在这种情境中的行为也变得更加有结构,决策者容易把合作的结果归因与自身,更加容易引起群体成员的合作;如果环境不确定,那么在这个情境中的行为也是比较模糊与没有结构的,决策者容易根据自身的判断来进行决策,而不是根据任务的结构。因此,供应链在任务设置当中应当避免不确定因素,使供应链中各个阶段的决策者之间的信息透明化,以此来增强合作者之间的信任与合作。环境的确定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因此,很多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以方便信息的交流与共同决策。
从图1中可以看出,人员的激励方法不得当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供应链协调中的障碍。在一个组织当中,员工与
企业管理者之间也有一个平衡,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如何使企业的员工以企业的利益为价值取向,这就涉及到了有关管理的各方面技巧与艺术。
三、分析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可将分析结果总结如下:在供应链中,各个决策者从各自利益最大化出发选择行为,结果是既没有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也没有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信誉的存在,环境的确定性强以及信息的及时和准确性使合作的可能性增大,从而实现共赢。在企业内部,使企业的员工以企业的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管理措施,在长期看来有助于实现企业与个人利益双丰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整个供应链。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根据以上的结论,建议如下:
第一,在供应链中,应实行民主管理方法,这样有助于上下游企业之间互相建立信任机制。同时,参与企业在决策的同时,还应充当监督者的角色,适时对近期的合作关系进行评估,找出不足,并设计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使合作更加顺利和长久。
第二,供应链的各个参与者要事先达成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有效合同以促使个体企业选择集体利益为其利益价值取向。通过该合同规定如果其中一方以个人利益的获取来损害了集体利益,他将受到惩罚,惩罚临界强度为该决策者选择不合作所获得的收益减去其选择合作而获得的收益,实际惩罚强度理论上可选择大于惩罚临界强度的任何值,具体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商定。
第三,积极树立供应链文化,在合作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信任氛围,克服自身与其他企业之间为彼此防备而树立心墙的障碍。
第四,建立并完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使供应链各个阶段之间共享销售量数据,进行联合预测和规划,统筹规划,从而实现全面的协调。
第五,强化信誉机制,促进交易关系长期化。
第六,在企业内部,要对员工加强企业文化的教育,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
参考文献:
1、汪贤裕,肖玉明.博弈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8.
2、骆温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齐二石,刘亮.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严进.信任与合作——决策与行动的视角[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
5、Kreps,D.A.course in microeconomic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