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第四,者缺乏人格魅力。接受主体对外来信息的接受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通常要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倘若接受主体对发出信息的对象是喜欢的信任的,则容易接受,否则就会采取怀疑或拒绝的态度。道德教育者具有人格魅力,可以拉近与受教育者的距离,使其产生信赖感,从而容易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就会导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由于“移情”规律的影响,对教育者的排斥往往也导致对其教育内容的排斥。此外,出于道德教育者自身缺乏道德修养,使青少年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据上海三次全市性规模的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青少年在选择最愿“交心”的人(婚恋对象除外)时,选择老师的比例仅为3.04%。
二、道德教育中逆反心理的
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无论是由于学校还是由于学生自身都是可以通过教育功能的发挥来解决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l、确立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观。确立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观不仅对于实现道德教育之于提升人的德性和道德人格,改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升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消除并预防道德逆反心理的产生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主体性道德教育“力图扬弃和超越道德教育中两种貌似对立的倾向:一是从脱离生活实际,特别是脱离学生的道德生活实际的高远的、单一的道德理想出发,将道德教育变为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灌输。二是无视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性,把道德教育变为琐屑的行为训练和消极防范。确立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观,必须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使道德教育从只是纯粹“要求于人”的方式向“关怀人”、“给予人”的方式转变,有效地消除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厌烦心理。
2、积极建构活动性道德教育课程。著名学者魏贤超在探索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时,将德育课程分为两类正规的、显性的课程和四类非正规的、隐性的课程。类正规的、显性的课程主要包括认识性德育课程和活动性德育课程。尽管对活动性德育课程在外延的界定和内涵的确立上,中外德育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学校德育的实践不断地显示出活动性德育课程的良好效果。据陈升教授的调查显示,学生所欢迎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是“通过活动陶冶情操”。因此,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建构活动性道德教育课程。通过活动,寓教于乐,不仅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相适合。而且通过主体参与,有助于培养其能动性和道德创造性.加强对他人的理解。由于活动性道德教育课程具有道德目的的内隐性。说服意图不易外露,德育方式的新颖性的特点,同时又是青少年学生所喜欢的方式,因而对于消除学生的道德逆反心理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建构活动性德育课程.需要注意:(1)必须有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方法。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娱乐而娱乐,要慎重思考如何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2)活动方式必须灵活多样。富有创新性,满足青少年学生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据有关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一些传统的公益活动反应冷漠,参与热情低,如公益劳动。救灾捐助,但对于“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动却开展得轰轰烈烈。某校学生对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缺乏热情,但对自费去长城边植树却踊跃响应。悃此,要使活动方式新颖而能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其隐含的道德教育的目的才能有效地实现。
3、提高道德教育者的素质。在道德教育活动中,道德教育的信息能否被受教育者有效接受。固然要受到接受主体自身的接受心理状态的影响。但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并不是凝固不变的.接受心理障碍是可以通过外界的影响来消除的。要消除和预防道德逆反心理,道德教育者的作用是重大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能否有效实施,从而消除学生的道德逆反心理,取决于道德教育自身的素质;道德教育活动中.接受主体所面对的接受客体信息是经过教育者的选择和加工过的。凝结着教育者的价值观,因此.道德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影响着整个接受效果;道德教育者自身还是青少年学生模仿的对象,其人格素质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以,道德教育者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产生或消除道德逆反心理。为此.要提高道德教育者的素质.从而有效地消除和预防学生的道德逆反心理,就要做到:第一,加强对道德教育者的德育心知识的培训。当前从事道德教育的工作者多数是学政教专业的,而政教专业的课程训练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是、经济和理论,道德哲学、德育心理和道德与实践方面的训练基本没有。因此,由于缺乏德育心理知识,道德教育者常常无法正确把握教育对象心理活动的特点、规律和心理需求.从而使道德教育不仅不能为学生德性的培养和道德人格的提升提供积极有效的影响,反而还导致了学生道德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加强对道德教育者的德育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是提升道德教育素质的重要内容。
第二.提升道德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学校道德教育者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由于教育者身份的特殊性。学生更容易把教育者作为其观察学习的对象。因此“教育学生平等待人的最好方式是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的最有效方式是教师关心学生。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和作风.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远胜于他的口头上的道德教导的影响”。提升道德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才能建立人格权威,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