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党政关系的历史成因和改进(1)(2)

2014-02-26 02:39
导读:(二)改善党政体制的措施 如何对我国党政关系体制进行变革?或许人们会担心党会因此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其实大可不必。我党执政地位的取得是因为她能

      (二)改善党政体制的措施
 
      如何对我国党政关系体制进行变革?或许人们会担心党会因此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其实大可不必。我党执政地位的取得是因为她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并根据民意的变化迅速调整自己的政策。只要能够代表民意,体现最广大民众的要求,就能够获得民众的支持,从而获得、稳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党政关系体制变革的必然结果并不一定就是党执政地位的丧失,而仅仅是执政方式的改变。

      党政体制改革应该是渐进的。激进的变革有可能使利益的调整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带来剧烈的社会动荡,导致变革的成本太高,并不可取。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使党由具体政策的执行者,变成大政方针的制定者、民众政治参与的组织者。

      第一、健全制约机制。党政关系不正常的表现主要在权力过分集中,党对行政事务直接干预较多。简单用职能分开和分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实际上治标不治本。因为有些党的组织可以随时改变“分工”的决定。所以,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放权”和“收权”的现象,那就意味着权力依然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分工只是一种形式,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就不能从根本上根治,党政关系法治化就无法实现。制约机制的作用就在于:政治生活中每个人或每个集团都依法成为其他人或其他集团的制衡因素,使权力的行使受到必要的约束。一旦超出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将受到合法的制约。健全制约机制主要指的是对权力的制约,即对党政权力的管理、约束、控制和监督机制。通过以法制权、以责制权、以制制权,对权力运行进行全程制约,能有效地克服党政权力的滥用和侵权,实现党政关系法治化.


     
      我们强调用宪法和法律来理顺党政关系,克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目的是为了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从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整战斗力,而不是弱化党的领导。但关键是党如何领导政府,这就涉及到党领导政府的途径和方式问题。党必须通过立法程序,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才能实现党的领导权。当前,我们必须通过宪法和法律来规定党对政府实施领导的方式和程序,使党对政府的领导由主要依靠政策实行党政合一,以党代政式的直接管理转变到实行党政职能分开,主要依靠宪法和法律进行间接领导的轨道上来,从而使“党政关系由原来的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转变为党对政府进行政治、组织、思想上的领导,政府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新型党政关系”

      第二, 今后凡属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 都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讨论、决定和发布文件, 不再由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发指示、作决定。这就明确了各级政府在行政管理中作为行政主体的地位。

      第三, 党管干部的原则不能动摇, 但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要有步骤地和稳妥地实行干部离休、退休的制度, 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 使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加以保证。真正建立起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而下的强有力的政府工作系统, 这不仅不会削弱党的领导, 而且有利于加强党对行政管理的领导。因为“政府工作当然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政府工作加强了, 党的领导也加强了。”

      参考文献:

      [1 ]鲁士恭等. 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研究[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蔡定剑主编. 人民代表大会二十年发展与改革[M] .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3 ]王寿林.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 ] . 中共中央党校报,2003

      [4 ]林尚立. 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 .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5 ]高放. 跨世纪的最佳战略选择[J ] . 中国政治,1999..

      [6 ]谢庆奎. 新中国五十年的政治发展[J ] . 中国政治,1999.

      [7 ]E·巴克. 关于政府的若干思考(英文版) [M]. 牛津大学出版社,1942.  

      [8]邓小平文选(第2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列宁全集(第10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0]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 ]周福元.加快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J ] .党建导刊,2002.

      [12]亨廷顿. 李盛平等译.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3]杨光斌. 政治学原理[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4 ]庞松, 韩钢.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与改革展望[J ] . 中国社会科学.1987

      [15 ]艾丽华,张梅. 建国以来我国党政关系的演变和发展[J ] .龙江党史. 1997.

      [16]应德平. 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党政分开理论的几点思考[J ] . 理论与实践,1999.

      [17 ]侯舒和. 邓小平关于党政关系的光辉思想[J ] .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0。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正确理解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