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理念的由来及现实意义的思考(5)
2015-01-29 01:04
导读:在这个阶段,公民社会自身的发展已较为成熟、利益结构的分化和重整已趋于稳定、和平理性的政治文化已基本形成,公民社会的政治参与意识变浓,不断
在这个阶段,公民社会自身的发展已较为成熟、利益结构的分化和重整已趋于稳定、和平理性的政治文化已基本形成,公民社会的政治参与意识变浓,不断寻找机会进入政治过程,进行利益表达,影响政治决策。公民社会的政治参与的最重要的变化是由过去的个人政治参与(如找领导调动工作)或非正式团体的政治参与(如联保上书要求改善都是待遇)为主要特征变为以正式团体的政治参与(如人体户协会代表在民意机构发表意见或直接与行政部门谈判)为主要特征,政治系统所面临的最大是如何使这些正式团体通过佥渠道有效地参与政治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政治权威与公民社会诸力量的妥协,形成具体变革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创新制度以加快政治信息的沟通和扩展政治协商与对话。
以上分析只是指出了中国渐进式政治变革的一种可能,而且是理想的可能,同时也期望中国在走这条路时有更高的自觉。
引文注释
1.俞可平:《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第45-46页;陈泽环:《社会主义市民伦理和公民伦理》,载《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3月,第51-54页;戚珩:《关于公民社会若干问题的思考》,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第59-63页
2."过渡时期"指是从传统社会主义转到高度富裕、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过程
3.《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页
4.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74页
5.邓正来 〈英〉J-C-亚历山大:《国家与公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3月,导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6.黑格尔:《法哲学》,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章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0、41页
9.俞可平:《马克思的公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第60页
10.(美)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章
11.邓正来:"公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原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总第3期
12.查尔斯。泰勒:"公民社会的模式",原载Public Culture ,1991年第3期,第95-118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34页
14.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参看第二章的第一节和小结部分
15.梁启超:《外交与内政》,《饮冰室全集》之三十七
1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