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述评(1)(2)
2015-02-16 01:40
导读:在对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研究中,学界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士钊等的政党政治主张与思想有深入研究,其中对孙中山政党思想
在对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研究中,学界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士钊等的政党政治主张与思想有深入研究,其中对孙中山政党思想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注:对黄兴、宋教仁、章士钊等的政党政治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姜义华:《民初政党政治与黄兴政治思想的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张世敏:《黄兴的政党政治主张》,《
江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周建林:《宋教仁“政党内阁”思想述评》,《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张谦:《章士钊和他的政党政治论》,《求实学刊》,2001年第1期等。)王业兴通过对孙中山有关政党的组成与作用、政党的自身建设、革命党人与政党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指出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反映了其对政治 现代 化的向往,虽有局限性,但却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上的思考与实践上的帮助。(注:王业兴:《论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学术界》,1994年第3期。)肖铁肩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孙中山政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并就其政党观、建党思想、党的地位、作用及党政关系思想作了分析和评价。(注:肖铁肩:《历史脚步一伴音:孙中山政党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从史学角度研究,无疑加深了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之所以如此的理性认识。
3.关于参政党理论的研究
1989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文件第一次明确了各民主党派在我国国家政权中的参政党地位。从此,主要围绕参政党的性质与特点、地位与作用以及参政党自身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对于“参政党”的理解,学术界尚存较大分歧。徐育苗认为“参政党,顾名思义,就是参与执政活动的政党”。强调在研究参政党内涵时,应当把握两点:一是“我国各民主党派的参政与西方国家一些政党的所谓参政是根本不同的”;二是“我国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与西方国家的多党‘联合执政’是有区别的”。(注:徐育苗:《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社会主义研究》,1993年第1期。)王伟对这一论题提供了五点理论根据,提出了与“参政党就是参与执政活动的政党”不同的参政党概念,并通过与西方政党参政的比较进一步说明了在我国“参政党”就是参与执政的党。(注:王伟:《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就是参与执政的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房广顺指出,应把“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提法改变为“我国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提法。(注:房广顺:《现阶段我国各民主党派是社会主义政党》,《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6期。)黄福寿通过对参政党与执政党基本政治关系的探讨,通过对参政党与中国民主党派的关系和参政党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变化的分析,提出参政党就是中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自觉接受执政党的政治领导、在宪法范围内同执政党 法律 地位平等的社会主义政党。(注:黄福寿:《论参政党的性质和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对参政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也有不同角度的思考。李跃雷、刘淑梅提出了民主党派的“中介作用”。(注:李跃雷,刘淑梅:《论民主党派的中介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楚庄区分了民主党派的“职能”与“功能”,并着重分析了民主党派的社会政治功能。(注:楚庄:《试论民主党派的社会政治功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年第8期。)孙伟林认为参与社会整合是参政党在新时期应发挥的重要社会政治功能。(注:孙伟林:《浅议新时期中国参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程竹汝认为民主党派的功能性价值主要有:有利于中国政党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有利于我国政治体系内部监督机制的形成;有利于中国政党制度充分发挥政治资源的整合优势。(注:程竹汝:《民主党派的功能性价值》,《社会科学报》,1999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