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导”到“主流”(1)(2)
2015-03-07 01:44
导读:2.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依然严峻。2006年11月14日,联合国发表《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已经由前两年的0.745、0.755提高到0.768,在
2.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依然严峻。2006年11月14日,联合国发表《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已经由前两年的0.745、0.755提高到0.768,在177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生活质素排名也由104名升至第81名。但是,该报告在高度赞扬我国在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步的同时,也提醒我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没有将创造财富和提高收入转化为更快地降低儿童死亡率。在过去的5年里全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的情况下,卫生与教育状况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据近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3年的2.99%上升到2004年3.10%;《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由2003年10.95%、2004年10.32%上升到2005年11.04%。
3.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污染物排放总量每年要削减2%,到“十一五”结束时单位GDP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减少20%。但是,根据国家环保局在2006年8月公布的资料,上半年全国大气和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单位GDP能源消耗与上半年同期相比上升0.8%。
4.地方政府的GDP意识仍然强烈。在全国的“十一五”规划中,年均经济增长率预期目标为7.5%,而在全国31个省市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预期平均GDP增速是10.1%,普遍超过中央提出的总目标1-2个百分点甚至更高。[3]
另外,在社会生活、生产方面,近年来严重侵犯劳动者、消费者权益,甚至危及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恶性事件频繁发生。“过劳死”事件、劣质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矿难事件等等无一不让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
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惯性,政策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也说明新发展观还没有由国家主导价值观转化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尤其是还没有在政府官员和企业所有者(或经营者)等社会群体中得到真正的内化,换言之,科学发展还没有成为一种为大众普遍遵循的并用以进行自我规范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标准。实际上,“只求家庭生活舒适和睦”、“希望赚更多的钱”仍然是当前绝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4]“发展才是硬道理”依然深入人心,不过它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同的解读:干部读成GDP才是硬道理,企业家读成发财才是硬道理,普通百姓则读成发家才是硬道理。显然,诸多现象表明目前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离科学发展观尚有很长一段距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
从价值观体系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主导价值观,而主导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各类价值观共同博弈的结果,一旦形成,即在制度内具有强制性和诱导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将对制度内的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各类市场主体、全体社会成员形成相当普遍的激励与制约作用。但是,它毕竟不是一种制度性安排,相反却需要通过既定的制度安排才能对参与制度运行的各类社会发展主体[5]的经济行为和选择进行激励和约束。
如果制度缺位,即使正确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也不能得到有效坚持和贯彻,即使是旨在推行主导价值观的政策性措施最终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甚至根本走样。建国以来我们已经有过太多类似的教训:八大前后提出的平衡协调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995年提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等等理念都是科学的,也是进步的,但是在发展实践中并没有得到认真落实,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经济、法律和制度等保障措施不到位。因此,当前要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使之逐渐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就不仅要有一系列政策措施,更要把依靠的重点转向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等方面,通过制度创新,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提供制度支持。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轩传树
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建立与主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