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两个教条及其超越(2)
2015-07-27 01:04
导读:然而,以“成熟马克思”作为区分标准,这种确立标准的方式实质上是把衡量的对象 用作了衡量的标准,因而内在地包含着一种逻辑上的“自我循环”。
然而,以“成熟马克思”作为区分标准,这种确立标准的方式实质上是把衡量的对象 用作了衡量的标准,因而内在地包含着一种逻辑上的“自我循环”。按照基本的逻辑要 求,要找到区分“成熟”与“不成熟”的标准,合理的途径是在“成熟”与“不成熟” 之外找到一个“第三者”,这“第三者”能提供一种尺度,来衡量和确定孰为“成熟” 、孰为“不成熟”、孰为“在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等等,而不能用本来属于衡量对象的 “成熟”来规定同样作为衡量对象的“不成熟”,这道理就如同要确定何者为长、何者 为短、何者为高、何者为低,必须找到一把超出衡量对象的公共的尺子一样。“成熟” 与“不成熟”是一种互相循环、互为对方的关系,要知道何为“成熟”,必然先知道何 为“不成熟”,而要确定何为“不成熟”,又必须先定义何为“成熟”,因此,以“成 熟”来界定“不成熟”,不过是在作无意义的同语反复。可见,以“成熟马克思”作为 标准,而不能在“成熟”与“不成熟”之外找到某种第三者作为衡量尺度,这样来界定 “不成熟的马克思”,等于陷入了一种语义的自我缠绕和自我循环,不能为问题本身的 解决增添任何新的有效知识。
其二,以马克思思想演化的时间先后次序为标准。这与上述密切相关,它假定,马克 思的思想越到后期,就越成熟,越符合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而越是早期,越是开始 阶段,其思想就越幼稚,就离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越远。很清楚,以此为标准,马克 思的早期即是“不成熟”的代名词,而到晚期,马克思的思想达到了成熟的巅峰。
然而,以“时间”为标准,所选定的乃是一个
物理学意义的自然尺度。物理时间可以 标明早晚先后,但无法处理和规定“成熟”与“不成熟”、“幼稚”与“深刻”等包含 丰富思想内涵和容量的课题。在思想史上,晚来的思想不一定比古典的思想深刻,今人 的思想未必较古人成熟,晚期的思想未必比早期的思想高明,这是一个稍有思想史常识 的人皆明白的道理。因此,纯粹以物理时间为标准来给“不成熟马克思”与“成熟马克 思”划界,很显然缺乏充分的说服力。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其三,以某种权威论述作为标准,即试图以某个思想家在阐释马克思时所持的观点作 为依据,来确定“成熟”与“不成熟”。比较典型的,如以前苏联教科书所认定和阐发 的“成熟马克思”为依据,以阿尔都塞关于“认识论的断裂”的论述为依据,以第二国 际理论家所理解的“真正的马克思”为依据,以普列汉诺夫等人对马克思的理解为依据 等等。
问题是,无论哪位思想家的论述,所表现的都不过是他从某一特定视角所作出的理解 ,其中内在地蕴含着他个人的思想偏好和理论倾向,并必然深受其理论素养、思想视野 以及所处时代的限制,因此这种理解可能十分精辟和深刻,但仍不足以作为规定其它思 想家理论性质的终极判据。对于“早期柏拉图”与“晚期柏拉图”,哲学史上留下了许 许多多思想家的阐发和评判,但今天难以绝对地判定晚期柏拉图必定比早期柏拉图更“ 成熟”,对“维特根斯坦Ⅰ”和“维特根斯坦Ⅱ”,对于“海德格尔Ⅰ”和“海德格尔 Ⅱ”也同样作如是观。比较合理的说法只能是,思想家们的思想虽然在不同阶段存在某 种差别和变化,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都有其独立的价值,因而很难以“成熟 ”和“不成熟”这种二分的框架来简单地予以裁割。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当人们试图把马克思二分为“成熟”与“不成熟” 之时,它所凭借的标准其实是经不起仔细盘查和反思的。
那么,是否在上述三种标准之外,还有可能找到其它的“合适”的划分标准呢?我们认 为,这同样十分困难。这是因为,上述标准之所以难以成立,并非单纯标准自身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种设定标准的观念和方式在根本上就是不恰当的,就实质而言,这种设 定标准的观念和方式具有鲜明的“先验主义”性质,它企图找到某种超越时空的原则, 对经典作家的思想划分“成熟”与“不成熟”,试图把“不成熟”部分剔除而保留“成 熟”部分,这种阐释方式违背了人文学科最基本的诠释学原理,遗忘了人文思想存在、 流传和演化的特殊规律。根据现代哲学诠释学所提供的洞见,精神科学的思想理论一旦 产生,就进入了历史性的时间之流中,交付给了后人的阅读和理解,并在与后人的对话 中不断延续和增殖其意义,只要人类的理解活动不终止,这种意义的增殖过程也就永远 不会终结。一种理论正是在此生生不息的过程中,生成为所谓“传统”。具体而言,思 想理论的流传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开放性。它总是面向未来并对未来有所期 待,理论文本的意义不是封闭的,而是敞开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品的真正意义的 发现永远不会结束:事实上它是一个无限的过程”;(2)与理解主体内在的相关性。 理论文本的意义不是由原作品单方面地决定的,而是生成于读者与作者创造性的对话 中 ,通过这种对话,理解者和原作的历史间距才真正得以克服;(3)理论传统的自我超 越 性。“传统”不是一种静止凝滞的“实体”,相反,“生成流变”和“自我超越”是 “ 传统”成为可能的基本条件,或者说,传统根本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时刻保 持 创造态势的“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