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证监会这些规定的本意是对不良环境驱动做出矫正,它们都是在“安然丑闻”揭晓之前做出的。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其合理与否不值得一驳。的确,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但以此为理由试图通过申请“外援”来解决会计诚信危机终将难如所愿。当今世界上美国的资本市场最有效,然而美国的会计诚信未必最好。黄世忠等人研究后发现,美国当今的会计诚信危机丝毫不逊于我国。近来美国连续发生的财务舞弊案如安然公司案、世通公司案、莱得艾德公司案、施乐公司案就可作为例证。
美国和中国作为资本市场发达和不发达的代表性国家,同时存在严重的会计诚信危机,足以说明危机的产生与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并不必然相关。
误区四:会计诚信危机只是暂时的秩序混乱
会计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协调 ,从这一角度看,会计诚信危机并非暂时的秩序混乱,而是经过利益协调后的一种均衡状态。出现会计诚信危机至少需要经过三个基本过程,其一,单位负责人有做假账的意向并责令会计人员执行;其二,会计人员出于利益考虑唯领导马首是瞻;其三,注册会计师被受审单位负责人收买并发表虚假审计意见。只有这三个过程依次有序进行,诚信危机才会出现。
先看第一过程,单位负责人做假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虚增业绩、方便筹资、避税等,不一而足。做假账和不做假账的选择实质就是一种利益选择,做假成本是潜在的,甚至没有(如以前国企),做假的收益却是很现实的,高官厚禄、名利双收。稍作成本收益分析,就可发现我国企业负责人做假账的成本收益极不相称,收益远大于成本。于是单位负责人与其监管者之间的博弈最终以做假账达成均衡。
在第二个过程中,会计人员在会计诚信危机中所扮演的是傀儡角色。那么,素有“经济警察”美誉的注册会计师对危机的产生又做出了何种“贡献”呢?“经济警察”正逐步沦落为“警匪一家”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中外皆然。正如不能简单将会计人员做假账归因于他们道德低下一样,注册会计师与受审单位负责人“狼狈为奸”也不应过多从道德方面指责他们。“狼狈为奸”的实质是博弈均衡的结果。试建如下模型分析之,假定两个注册会计师A和B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若被审单位都要求A、B“高抬贵手”,若A愿意接受这一要求,B拒绝,A将抢走B的市场,获益r,B无所得(0);反之,B将抢走A的市场,获益r,A无所得(0);若A、B都坚持原则,M选择其它注册会计师;若A、B都顺从M舞弊,A、B仍共同分享这部分市场,A获益r1,B获益r2.对这一博弈A、B两个局中人的行动策略进行分析,就A而言,无论B采取何种策略,“舞弊”是他的最优策略;同样,就B而言,无论A采取何种策略,“舞弊”也是他的最优策略。因此,该博弈的纳什均衡为(舞弊,舞弊),它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单个注册会计师的理性已导致了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陷于“舞弊困境”,集体不理性。“舞弊困境”的现实意义在于注册会计师应如何确认诚信与利益的分水岭。诚信与利益固然有一致的一面,但也有相悖的一面,坚持诚信不舞弊、保持自身独立性将意味着直接审计成本的增加或审计份额的某种失去。
倘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单位负责人作假成本与收益“病态”不对称的格局,会计人员做假账是必然的,注册会计师出假意见也是必然的,因为这是由三者博弈所达成的均衡状态。要是以为会计诚信危机只是一种暂时的秩序混乱,而不从打破不良博弈均衡着手去协调单位负责人的责权利搭配机制,试图重建会计诚信终将是枉然的。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2、吴联生:《会计域秩序与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3、黄世忠 陈建明:《美国财务舞弊症结探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10期。
4、黄世忠:《巨额冲销与信号发送:中美典型案例比较研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8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