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股东的道德风险
由于股东行为日趋短期化,股东会十分在意信息披露对当前股价的影响,而不太理会这是否会有利于公司治理以及公司的长期发展。显然,在会计信息披露使股东长短期利益出现矛盾的情况下,股东对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可能会比社会最优状态下所要求的量低很多。极而言之,如果虚假信息更有利于他们高价卖出,他们此时可能会更欢迎虚假信息,或者至少对虚假信息及其制造者-经理人员采取“漠然视之”的态度。事实上,虚假信息的确能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一种虚假的繁荣,这甚至会使得那些即使已然知情的股东也倾向于默认会计造假,以便其在虚假信息支撑的有利股价下顺利甩掉该公司“烫手”的股票。更重要的是,由于股东变化频繁,会计造假损害的主体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会计造假的公司的股票交易就像“击鼓传花”的游戏,受害者只是那个在假账暴露那一刻仍持有股票的股东,但是这到底落到谁的头上是难以预知的。因而这些股东常常以非常冷漠的态度对待会计诚信的履行情况,“宁愿模模糊糊的赚,不要明明白白的赔”。最后如果从深层次看,这些行为正是委托人“道德风险”的结果。由于会计作弊往往是有利于公司今天的委托人,因此会计信息失真容易获得一致默认,但这对于公司明天的委托人来说肯定是一个灾难。进一步说,公司的委托人(股东)其实也是全社会的代理人,他在代理社会利用社会资源投资于生产经营活动,因此股东也会产生“道德风险”,而这种“道德风险”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低效、股市泡沫、诚信缺失、金融风险等问题实际上损害的是“社会”这个终极委托人。
以上分析表明,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使相当一部分股东出现了“道德风险”,对真实信息的需求意愿并不强烈。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乏力自然使会计信息供给缺乏推动力,使信息的供给方(企业管理当局)缺乏制衡,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可从股东需求角度着手,通过增强股东对信息的需求意愿来提高信息的实际需求,最终达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目的。增强股东对信息的需求意愿,其具体的思路主要有两个,一是改变会计信息所引起的股东长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二是改变股东的股资行为。
(一)从会计信息披露所引起的矛盾着手
可以考虑如何使会计信息披露在有利于股东长期利益的同时,增加其对股东短期利益的价值。其中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缩短披露周期”。由于生产的连续性和披露的间断性之间存在矛盾,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较差。当用户得到信息时,许多会计信息已是“遥远的历史”,这使股东无法在情况变化的初期得到信息、做出决策。事实上在披露间隔周期之内,情况的变化极可能已进一步发展扩大,这使会计信息披露在帮助股东及时反应、减少损失等方面作用不大。财务报告的周期长短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及时程度,周期越长,信息时滞越长。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有赖于财务报告周期的缩短。通过缩短披露周期,信息得以及时传递,这样股东可在损失扩大之前做出反应,从而会计信息对于股东短期决策的价值就能得到提高。
(二)从股东投资行为着手
改变股东的投资行为,就是要想办法使股东投资行为趋于长期化。考虑到股东行为与其股权结构安排具有密切联系,因此“股权适当集中”是一个可行的办法。首先,大股东的股权转让受到的限制更多,不如小股东灵活,因此其股权流动性较低,其自身利益与投资对象能保持较为长期的联系。其次,一些股权较大的法人股东购买股票,不在于直接获得投资回报,而在于促使其资产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增长,从而扩展自己的营业规模,占领市场。这种股东必然关心其投资对象的实际财务情况,从而对高质量会计信息有强烈需求意愿。最后,股权过于分散会使股东从分红中所得的利益过少,必然致使股东以股票买卖差价作为主要获利手段。这样一来,股东难免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短期股市行情的炒作,而不关心公司长期经营情况,对会计信息的关注自然降低。所以将股权适当集中有助于改变股东投资行为,从而最终达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汉文。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李扬,王国刚。资本市场导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3]刘慧风,罗新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策略选择[J].当代财经,2000(5)。
[4]陆正飞,刘桂进。中国公众投资者信息需求之棵索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2,(4)。
[5]蒋义宏,李东平。会计信息失真:投资者视角与经营者视角[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1,(6)。
[6]唐松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学分析-必然性。影响因素。立场[J].会计研究,2000,(3)。
[7]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2,(3)。
[8]徐晔,何红。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预防对策[J].财经研究,2000,(2)。
[9]查尔斯。吉布森。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