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新《债务重组准则》中债务评估的思考(1)(2)

2013-05-29 01:14
导读:(三)资信不良者受益现象的思考 利率市场化和严格的资信制度是债务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资信状况影响折现率,折现率应由市场价值来确定,而
(三)资信不良者受益现象的思考
利率市场化和严格的资信制度是债务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资信状况影响折现率,折现率应由市场价值来确定,而最能说明市场价值的是企业的债务再发行利率。金融机构认可的发债利率取决于企业资信,而企业的资信除了金融机构自身对企业信用的考察之外,像美国的穆迪公司那样公认的权威资信评级机构公布的“企业债券信用等级”也很重要。对于信誉好、等级高的企业,再融资利率就低,折现率就低;反之,则再融资利率就高,折现率就高。当市场条件成熟、具备可靠的评估等级时,根据评估等级就可以确定再融资利率,不同的评估等级对应不同的再融资利率。目前在国际上通用的信用等级主要有九级:AAA级,最高信用等级:AA级,仅次于AAA级的信用等级,偿债能力较强;A级,虽属于高信用等级,但受部分因素影响,偿债能力比AAA和AA稍差。BBB级,属于中档偏上等级,必须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BB级中档信用等级,偿债能力有限:B级,中档偏下信用等级,投机性较强,偿债能力不太可靠;CCC级,低级偏上信用等级,信用度不高,存在违约可能性;CC级,低级信用等级,投机性极强,违约可能性极大;C级,最低信用等级,风险极大。企业一旦与信用等级挂上钩,折现率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债务的评估也就变得公允、公正了。
在我国,信用评估风险等级体系没有形成规模,加之企业再融资现象不普遍,使得我国不能像国际尤其是美国那样,根据信用等级确定再融资率,进而可以得到可供使用的折现率。所以,我国在采用现值法对重组债务进行评估时,往往不能得到可靠公允的价值。06年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以重组时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将使债务人获得因资信状况下降和债权人让步而产生的重组收益。谢诗芬(2004)文章中指出,当市场中不存在活跃市场时,需要用现值技术估计债务的公允价值,偿债个体须用有法律义务披露的所有信息来估计市场债务的公允价值,并且债务要在其公允价值中反映有义务支付个体的资信状况。当市场中存在活跃市场,则市价便会自动反映偿债个体的资信状况及其变化,不须在进行调整和反映。所以,在06年重组准则中增加了一条披露,明确要求重组企业披露公允价值确认的方法和原则。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尽管现在的市场较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刚刚引入公允价值时的市场相对成熟和活跃了,但是,对于公允价值的合理获取以及现值估计技术的使用对于市场要求的更加地严格。在市场不足够完善和成熟的条件下,债务的评估就不能在市场中自动获取,更多地借助于估值技术。而各企业由于其存在环境、债务性质、规模等情况的复杂性,也增加了估计的难度。而我国又没有公认、可信赖的评估机构,没有形成像美国那么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当务之急就是提高现值估计技术;构建信用风险评估系统,增强评估机构的评估力度;披露详尽的有关债务评估的所有信息,加强监督和约束管制。
三、结束语
修改后的债务重组准则是有利有弊的,而此准则的完善,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债务重组准则虽然已经过修改,总体上较之以前更趋于合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全面改进仍任重道远,这不仅需要我们努力构建活跃市场,为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创造条件;还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评估机构的执法公正公平性,创建公认的资信评估体系,使资产公允价值获取与债务评估问题迎刃而解:另外,加强债务重组信息披露,提供准确、有价值的信息,为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提供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 陈晨. 新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问题的解析. 财会研究, 2006, (06)
[2] 李利.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的变化及特点. 商业会计 , 2006, (13)
[3] 曹阳. 新旧债务重组准则差异分析. 会计之友(上) , 2006, (10)
[4] 谢萍. 对新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商业会计 , 2006, (11)
[5] 林斌. 浅析《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的变化与影响. 会计之友(中) , 2006, (0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经济收益、会计收益与全面收益的比较分析(1) 下一篇:没有了